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
回复一封邮件要花一整天,要去办理的手续迟迟不动身直到过了有效期限,工作总是要到最后一刻才能完成(或完不成)……
在拖延的时候,我们又时刻惦记着工作,于是焦虑、自责、痛苦等情绪反过来又加重了拖延。
令人懊恼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拖延过。拖延症,这种世纪病症,已经在青年人中像瘟疫般悄悄蔓延开来。
拖延怪圈:自我纵容的结果
案例:浩然是一个典型的陷入拖延怪圈的人。他每次接到新的任务后都是兴致勃勃地说要早一点开始工作,并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早点开始工作,要非常完美地完成这一项工作。
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发现原来他还没有开始工作。于是提醒自己:要马上开始工作了,不然就真的晚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意识到真的没有多少时间去完成工作了。深深的悔意让他无法专心工作,并开始排斥工作。这时他就会整理书柜,清理房间,做着其他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暂时忘掉迫在眉睫的工作。
解读:拖延行为依次经历了七种想法:“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能怎么样”,“还有时间嘛”,“我这个人有毛病”,“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我不会再拖延了”。这些心理过程让我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你或许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都挣扎在这个怪圈中,每一次都不能摆脱它。有的人在经历了一次这个怪圈之后,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准备改变自己的状态,决定不再拖延,结果大多数时候是重蹈覆辙,又一次在怪圈中挣扎。
拖延怪圈就是我们纵容自己的结果。面对这种拖延怪圈,我们要整理好心情,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改变,争取下一次我们不要再拖延。
推迟执行:为了对抗焦虑
案例:芳芳就是一个典型的对抗焦虑、推迟执行任务的人。她总是说,这个任务也太繁琐了吧,待会儿再做。为了不承受工作中的忧虑、烦躁,她总是推迟开始。
解读:当我们面对一个未知的环境,或者当有些事情超过了我们的掌控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逃避、转移注意力等——来对抗这种焦虑,从而使自己心里更舒服一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不想做这个工作,太难了”,“这个工作的步骤好多啊,太烦了,明天再开始做吧”,这些话语都明显地表明了对抗焦虑的心情。
还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对于结果看得很重,尤其是他们会担心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会不会弄不好,担心会不会弄得一团糟,从而不知所措,拖延了工作。这些想法都很明显是为了对抗工作中的焦虑。我们在对抗焦虑的过程中会产生类似的一些想法,它们左右着我们的行为,从而使我们拖延任务。
完美主义:是它的孪生兄弟
案例:常常听到办公室有人抱怨:“环境太吵了!”“今天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开始前我必须先把办公桌打扫一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始或者环境,就不会有完美的结果。”一旦发现事情出现不完美的苗头时,就不愿意或者很难坚持下去?
解读:世界上总有一种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这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直到激情消失,其后果则往往是半途而废。完美主义者选择了拖延,是因为他们可以以此来作为他们害怕不完美的借口,其实这是他们的心理恶魔在作祟。
试问一下,天下有哪一个成功者是在等待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时机最好的时候才开始行动的?完美主义往往成为拖延的“孪生兄弟”。一些人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往往成为成功者;另外一些人则因为过分追求完美,成为了不敢去做、害怕失败的逃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