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孙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母亲BMI测后代糖病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如果母亲在孕期的体重指数过高,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超重或巨大儿的出生,进而增加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
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与家族遗传病史相比,母亲的身高体重指数更有助于预测后代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超重母亲的后代患病风险更大。
研究人员对1800多名儿童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发现与单靠儿童的身高体重指数来预测相比,同时使用母亲和孩子的身高体重指数来预测孩子患糖尿病风险会更准确。研究还指出,父亲的身高体重指数与后代患2型糖尿病风险无关。
这种方法可以早期识别处于高患病风险中的孩子,便于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因为母亲的身高体重指数较易获取,因此这种方法也是老百姓可以采用的方法。
未满18岁建防糖根基
有句民谚说“3岁看大,7岁看老”,搁在肥胖大行其道的孩童身上,就可预测其日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大约1900名志愿者从儿童时期到成年后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有高血压,体重指数、血糖以及甘油三脂水平偏高、好胆固醇水平偏低,那么39岁时更易罹患2型糖尿病,而且儿童时期血糖和血压水平偏高也会增加一个人在19岁时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在2013年北大糖尿病论坛上发布的大庆儿童糖尿病研究,对刚刚入学的5岁儿童进行追踪调查五年,结果发现,5岁儿童的胰岛素水平可预测他们10岁时候的体重。也就是说儿童早期较高的胰岛素水平可预测长期更多的体重增加和更高的代谢综合征。因此,防糖尿病要从学龄儿童开始。
量腰围不如算腰高比
所谓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形象地说明了腹型肥胖的危害,但仅仅依靠腰围来评判糖尿病风险的效果有时也差强人意。
现如今,腰围身高比可能是预测糖尿病的一种较精准的方法。2012年5月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第19届欧洲肥胖年会上,发布了一个有关BMI、腰围和腰高比对代谢性疾病影响的研究,研究者将30万名研究对象的资料用统计学的方法证明用腰高比提示心脑血管病及代谢性疾病的价值要优于BMI及单纯腰围的判断,而且更方便。在同一个会议上,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有一篇研究报告,认为一个30岁不吸烟的男性,如果腰围超过身高的一半,则期望寿命可能会减少达14%。
对于40岁以下的人,腰高比不要超过0.5;对40~50岁者,则不超过0.5~0.6;对50岁以上者,最低的临界点始于0.6。
测颈围也能早知糖病
曾有医生采用测颈围的方法来帮患者预测是否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这靠谱吗?
其实,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少见,因为其简单、易操作,所以很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2011年北京同仁医院袁申元教授公布了“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围与体重指数、腰围、代谢综合征均呈正比。
研究建议,男性颈围≥38厘米,女性≥35厘米,是确定超重的临界值;男性颈围≥39厘米,女性颈围≥35厘米,是确定代谢综合征的临界值。操作时可将皮尺水平放在颈后第七颈椎上缘和喉结下方进行测量。
定个眼科检查计划
观察眼底除了可以判断和估计全身毛细血管情况外,还能预测糖尿病。
眼底视网膜血管是全身惟一肉眼可见的毛细血管,借助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等设备,能清楚地观察毛细血管的病变情况。
在罹患早期糖尿病,临床检测还无法发现其症状的时候,高血糖就已经开始导致组织内的细胞死亡,而糖尿病患者眼底自身荧光水平的提高是细胞死亡和组织开始损坏的最早标志。眼底自身荧光就如同一个“光谱生物标志”,能够说明代谢是否紊乱。目前,美国就在使用特制的仪器捕捉眼睛的图像,以检测新陈代谢是否存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