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巩纯秀,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降血糖是一项持久战,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成绩,可掌握一个“以退为进”的降血糖的原则。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巩纯秀教授另辟蹊径,提出了与其苛求血糖达标不如努力实现血糖少波动的新观念。
血糖曲线:
越平缓越好
人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血糖值绘成图表,在医学中称之为血糖变化曲线图,但这个曲线图可不是越曲折越好的。
正常人的血糖曲线图,一天之内几乎呈直线,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曲线图则如丘陵甚至山谷一般忽高忽低。吃得多不运动,餐后血糖就会噌噌地往上窜,晚上睡觉长时间不进食,半夜的血糖值就会如坠谷底。
但这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儿童糖尿病患者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当然,就算是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也并非恒定不变的,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与餐后)或是在非同日的同一时间,血糖都有一定的波动,只是波动幅度不大,血糖曲线相对平缓。
因此,糖尿病患者所要实现的控糖目标一方面是降低血糖,另一方面,也是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可以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准确记录24小时血糖波动的情况来了解自己的控糖状况。
糖化达标:
2型≤7%就好
尽管国际大型研究UKPDS已经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可降低21%,心梗发生率降低14%。但医学专家们同时发现,过于激进的降糖治疗可能不利于患者的预后,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低血糖发生率。
况且中国儿童糖尿病血糖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2012年,巩纯秀教授在北京地区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是8.5%。
“因为儿童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对低血糖的感知较差,低血糖的危害更大,但与此同时,他们自我行为的约束性又差,血糖监测依从性不高,所以,在避免低血糖的同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就显得更加困难了”,巩教授说,即便是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儿童糖尿病血糖控制也都不算好,最好的也就达到接近7.8%。
这也就是为什么2010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将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标准放宽至≤7%即视为血糖达标了,而此前这一数值是6.5%。
基于此,巩教授认为,不要盯着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这一件事去做,还可以在尽量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同时通过减少血糖波动来延缓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