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5月23日> 总第1024期 > 18 > 新闻内容
牙医的控糖经验
航空总医院口腔科 赵 强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查看次数:  

  作者简介:赵强,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特需门诊,周一、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定期做口腔检查

  在去年的《美国牙科研究杂志》中,有一篇文章称:看牙就是一次早期发现自身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机会。

  的确,我们在临床上,口腔科要针对牙周进行检查,必要时还要拍口腔全景片,诊断的再清楚就要使用CT——计算机的扫描,扫描的数据进入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直观地辅助牙周治疗。

  这样的口腔检查在发现糖尿病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因为牙周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并且是无痛性、进行性的破坏牙周组织。有些患者在牙周破坏了多年以后,才在血糖方面出现变化。

  而糖尿病患者抵御细菌的能力低,在牙菌斑和牙石里的细菌繁殖得也快,也比健康人更容易患上牙周病。牙周病严重时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而高血糖的持续又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病,使患者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所以早期控制牙周病,就能控制血糖的升高。在美国,很多人一年至少看一次牙医,他们就能很好地控制牙周病的进展,从而能间接预防糖尿病。但如果您想确诊糖尿病,还是要去化验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或做糖耐量试验。

  炎症不消也能拔牙

  如果某个牙周围有炎症,该牙作为病因牙是需要拔除的,但对于一名糖尿病患者来说,若过分考虑炎症,迟迟不拔的话,也容易拖出其他病。

  一般来说,病牙本身就是感染灶,是炎症的根源,是细菌的培养基地。即使使用了大量敏感抗菌药物,但由于病灶没去,也只能控制急性炎症,使其变成慢性。一遇到抵抗力降低,感染会再次急性发作。

  这样,一来二去,炎症继续发展,破坏周围组织,在口腔、皮肤形成瘘管,甚至形成弥散性骨髓炎、败血症等,就会延误病情。有的患者一拖再拖,结果在50岁左右竟然得了牙龈癌。

  其实,最佳的处理方法,无疑是降血糖的基础上积极控制炎症,也就是说一有可能就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尽早拔除病灶牙,去除病变组织以消除感染源,减少组织损伤。

  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在急性炎症期,还是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如有无败血症等)、手术难易程度(创伤大小等)等全面考虑决定能否拔除病灶牙。若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或手术复杂、损伤大,拔牙可使炎症加重或扩散,应暂缓拔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