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宏建,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耳科临床博士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首例预制外耳道的同期耳廓再造和听力重建术
擅长: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颅底外科,对耳聋、耳鸣和各种中耳炎、耳畸形、周围性面瘫和眩晕的内科和显微手术治疗、耳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
出诊时间:周五全天
诊疗回顾:这是一位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的亲身体验,由于一场意外,失去了听力,后来在电子耳蜗植入后,开始了她逐渐与声音再熟悉的过程。
第一天:麻一下就是声音 昨天我开机了,一开始耳朵里突然麻一下,我正纳闷这算什么?然后医生敲打桌面,问我听见没有,我猛然意识到,那麻一下的节奏和医生发出的声音节拍是相符的,那就是声音。但声音变了,乱哄哄的,像一台大空调,我就戴着这个噪音机出去转了一会。下午,我决定读书,除了节奏外,我隐约听出了变调,可我明明读第一声,怎么听起来像是第二声,像外国人说中国话。
第五天:都如金属脆脆音 直到第四天,都是一样的噪音。搞得心烦意乱的,第五天又找医生调了一次机,噪音小了,我耳朵里的声音和昨天不一样,有点像金属音,脆脆的,一下一下,只不过男声、女声,分辨不清。这时我和老妈讲话,发现我听到自己的声音了,很模糊,但有点轮廓,我看着老妈的嘴,也能听出轮廓,但声音还是没区别。我开始读书,那个声调啊,依旧是绝对的不靠谱。
第六天:男声没女声清楚 第六天和第七天,在分辨声音上不明显,流水声,拖鞋走路声,都是很脆的,差不多的声音,唯有人讲话声音明显不同。男声没有女声清楚,音乐听不出旋律,只能感觉到节奏。别人感觉不出我戴着耳蜗,只有我自己知道,其实我听到的还是很模糊的,我觉得声音听上去都偏向于高频,中低频音谱不够。
半年:在记忆中找声音 开机半年了,现在男声、女声,孩子说话都能分清了,可以欣赏音乐了,就是唱歌人的声音和记忆中不大相同了,歌词可以分辨一些,新闻可以听懂了,节奏慢一点的电视剧也可以看懂了,现在我的生活和普通人基本没多大差异,医生说还要坚持练习辨听。
康复点评
坚持有意识自我训练 由于人工电子耳蜗装置不能完全模拟正常人的耳蜗功能,获得的只是有限的听觉信息,所接收到的声音存在失真或畸变。为了能够达到语言交流水平,术后患者应坚持长期的训练对环境声、词、句子等的注意力、识别和分辨能力及听觉理解能力等。同时,还应尽可能多使用人工电子耳蜗装置进行自我训练,如听广播、看电视等。
相关阅读
健康时报驻河南省人民医院特约记者 邢永田
河南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康深松和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刘宏建联手,率先完成了全省首例同期耳廓再造及听力重建手术。这一技术解决了“听力”和“耳朵外形”不能兼得的难题。
还有一类患者,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儿,往往合并同侧面部发育迟缓,随着年龄增长,畸形加重,这就是“腮弓综合征”。传统术式只要重建了听力,造出耳朵外形,就算大功告成。而面部的“不对称”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再进一步做整形。
河南省人民医院推出的新技术可以把切下的脂肪和组织填充到发育不良的面部。一套手术同时解决“听力”、“耳朵外形”和“面部发育不良”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