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2月24日> 总第985期 > 15 > 新闻内容
礼来制药专栏:聚焦新医改,院长面对面
吴润果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查看次数:  
  CEO、CFO、COO大家都听说得多了,现在又有了个CHO,也就是首席健康官。健康已是一种很重要的生产力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说。
  虽然,王杉并不是公司的CEO,但他领导下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如今已枝繁叶茂。通过共同体,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北大人民医院为中心,向京郊乃至全国发散。做中国人的CHO,这一目标正在王杉心中一步步走向实现。
  建立适合中国的IDS
  “我第一次接触共同体(IDS)是2000年在中欧商学院第一届现代医院管理班上,我了解到,IDS是近20年国际上公共卫生的热点话题。”IDS是一种在国际上广泛采用、并已取得良好效果的医疗服务系统。在一个IDS中,各级医疗机构形成服务链,给患者提供从社区到中心,从预防、治疗到康复全套医疗服务。
  “如果北京能有3~5家这样的IDS,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王杉脑中产生了建立IDS的想法。国际上有三种主要的模式。一是产权唯一,二是合资,三是契约合同制。
  中国的实际情况更适合第三种模式,不涉及所有制的问题,只需把业务联系起来。“这有点像欧盟的模式,各自主权独立,遵循共同规则。我就把它命名为医院共同体。”王杉说。
  2007年9月,北大人民医院与德胜社区服务中心、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起了以人民医院为中心的共同体。
  将“共同体”联向全国
  王杉打造的一个以业务链为中心,符合中国医院体制特色的IDS,利用信息化手段,患者可以在基层医院或医务室,实现预约医生、预约检查、急诊绿色通道、视频会诊、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共享等诸多功能。
  “患者可以在社区医院进行化验采样、收取结果、中心医院预约挂号、检查等。人民医院为需要到大医院就诊的社区患者开‘绿灯’。”王杉说。
  在首批加入共同体的医院和患者都尝到了甜头后,对共同体感兴趣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目前,北京已有99家共同体成员,山东、河南、新疆、云南等地的163家医院也纷纷加入进来。
  王杉说:“不久前,一位山东风湿病患者,在当地医院检查后需要转诊。因其所在医院是共同体成员,直接在网上就挂了我院的专家号。等她来到北京,与病友聊起,病友惊奇地说:‘我是北京的,挂了三次号才挂上!’”
  解决各种“看病难”
  一些企事业单位职工,因工作压力大、长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得了病都没时间去医院,对于这类人,共同体也有解决办法。
  “这些单位的医务室也可以加入共同体,得了病,只要在医务室就可以预约到人民医院的专家号和检查。包括体检、健康档案都在共同体的服务范围之内。”王杉说。医生看病也难,可能没人相信。
  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这家拥有2600多名在职职工,加上离退休职工已达3800余人的专科医疗机构,也为自己看病发愁。一辈子给孩子们看病,自己生病了却看病难。该院加入“共同体”仅7个多月,就有2708人次通过共同体到北大人民医院诊治。
  “有人问我,医疗共同体的核心制度是什么,我说没有制度,唯一的核心就是‘服务’,让更多的地方,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王杉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