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09月17日> 总第959期 > 16 > 新闻内容
中国患者抗凝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7日  查看次数:  

  
  
  在北美及西欧地区,卒中高危患者口服抗凝药的使用比例达到65%左右,而中国人群的抗凝比例远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甚至比印度还差,仅仅只有10%,一项13个省市社区家庭患者的调查显示,甚至不到2%,这给卒中留下了非常大的隐患。
  胡大一教授介绍,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患者人数总共约500万人。“房颤是卒中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所造成的后果比非房颤引发的卒中更为严重。房颤所致卒中不仅能显著增加致残率、增加卒中复发危险,还使卒中的死亡率增加1倍。”有数据表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可见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刻不容缓。
  之所以抗凝治疗率这么低,一方面是因为抗凝药的功臣华法林,很多病人甚至医生都不敢用,担心起副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更多重视的是药品支架手术的治疗,缺乏对房颤患者建立长期的、慢性的康复管理服务体系,不能持续用药治疗。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共同制定《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日前在京发布,共识旨在促进并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并透露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即将上市,这些药物疗效优于经典抗凝药华法林且副作用更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