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08月13日> 总第949期 > 07 > 新闻内容
小破坏狂?从心理上找原因
健康时报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特约记者 刘 宇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3日  查看次数:  

  
  在门诊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家的小孩简直就是个破坏狂,好像什么东西交到她/他手上,都会被毁得面目全非,比如玩具汽车、遥控器,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磊晶介绍,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可能是心理晚熟的一种表现。
  此时,家长别轻易训斥孩子的破坏行为,要找到根源,尽快帮孩子走过心理成熟期。
  家长应该多留意孩子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行为就是他内心困扰、不满的外在表现,家长要读懂。
  比如,有时候家长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赌气故意摔东西、撕书来发泄愤怒。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但是对于故意破坏的行为,家长绝不能姑息,要严厉地进行批评,也要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惩罚,让他尝到承担破坏东西的后果。例如撕书、摔玩具,可以罚他一段时间内不买新玩具。
  有时候孩子心理上不成熟,容易产生嫉妒心和报复心,又由于孩子冲动,自控力差,往往会通过破坏行为来发泄这些不良情绪。
  例如故意剪坏别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坏别人的玩具等。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和别的孩子分享玩具;对于弱小的孩子偷偷地采取的报复行为,在及时制止和批评之余,还要问清原因,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伸冤”。
  此外,很多时候,孩子破坏东西的出发点不是恶意的,而是由于好奇、盲目模仿。
  例如,孩子看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这时,家长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小猫没有胡子的危害,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
  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
  孩子的手脑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有时孩子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办事的结果事与愿违。
  他在四处碰触探索的过程中,会因手脑配合不协调而产生许多危险动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对于这种无心之失,可以让孩子善后。杯子打翻了,就让孩子用抹布擦干桌子。这样要比严厉地责备更好,毕竟他不是故意的。
  需要留意的是,除了以上的情况,还有些孩子的行为是多动障碍症的表现。这类孩子一般表现为控制力差,易激惹、没有耐心、攻击性强。
  孩子无故爱摔东西;对玩具没有耐性,玩几下就摔了;家长告诉多次并惩罚过,但孩子不吸取教训仍然屡犯不改的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严重者应该到医院就诊,看孩子是不是患有多动障碍,以免影响孩子日后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