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05月17日> 总第925期 > 10 > 新闻内容
百岁工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著名中医药学者 宋一夫 栏目编辑:左娇蕾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7日  查看次数:  
                                 

  宋一夫:著名中医药文化学者,弘医大讲堂创始人,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中国古代文化颇具研究,提出修身之前必先修心。

  《难经·二十二难》中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的功能主要是温煦,血的作用主要是濡养。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他们两个之间是相互依存,相生相伴的。


  气为血之帅
  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气,一种是已聚而成形的气,如人身的脏腑、形体等,都是由气化生而来的;另一种是呈弥散状态,流动不息的气。
  还有一种气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它还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中的元气,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指积于胸中的气;营气,是指运行在脉中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是指具有防御作用,运行于脉外的气。
  气为血之帅,指的是气为血的统帅,在功能方面主要包括生血、行血、摄血这三点。
  气能生血 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读医随笔》中说:“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足见气与血之间的重要关联。
  事实上,在脏腑之气的作用下,将摄入的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由营气和津液进而转化成赤色的血液。由此可知,气旺,化生血的功能就强健,气虚,化生血的功能就减弱。所以,在治疗很多血虚病症时,我们常配合补气的药物,目的就在于补气以生血。
  气能行血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这主要靠的是心气推动以及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共同协调作用,因此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重要意义。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临床上,由于气虚、气滞和气机逆乱导致血瘀、血行失序,而出现的脸红、吐血,或者血随气陷,出现下腹坠胀,崩漏等都是十分常见的。
  气能摄血 是指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的作用。使血循行于脉中而不至于外溢。气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通过脾统血的功能来实现的。临床上的一些出血症,比如腹腔积血、心包积血、咯血、呕血等,都是气不摄血而造成的。


  血为气之母
  在气促进血的生成及运行的同时,血液也在影响着气。
  血能载气 血,看得见,摸得着,可是气,谁能看得见?可即便我们看不见,它也是存在的,就像风一样,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那么气的存在就要仰赖于血了。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活动提供水谷精微(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正常地进行。
  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因此,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于血中,只有依附于血,它才不至于散失掉。气虽然是在促进血的运行,但它却也是靠着血被运载到全身各处的。如果血这种运载气的功能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气浮散无根,无以所归而发生气脱。所以,大出血的时候,气也就随之涣散,会出现气随血脱的症候。
  血能养气 是指血液可以充养人体之气,使气保持旺盛。一方面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而血液循环流布周身,能够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另一方面,与气生成有关的肺、脾、肾等脏器,也需要得到血液的濡养,才能不断地化生人体之气。
  因此,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临床常见久病血虚的患者,也伴有气虚的表现。所以在临床治疗的时候,往往会采取补血生气的方法。
  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难怪医家常说“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  健康咨询热线:400-7010-312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