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奇汗”,常可作为窥辨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而且其准确率颇高。
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汗。此汗表明体内湿热不清,需去湿热。
黄汗:汗色变黄,色似黄裱纸,多因大汗后以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所致。或因寒湿郁遏肌肤腠理之间,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血汗:又名红汗。汗液淡红,如洗肉水一般。主因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
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汗珠晶莹可见,病变见于肺气宣萧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额汗:出汗仅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部出汗。
边头汗: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出汗,另一半滴汗全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百会”穴位所致。
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出汗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高血压、肾性高血压以及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劳心汗:指心窝部和两乳中间部位多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少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严重者无论寒暑,手足均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