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5月23日> 总第829期 > 18 > 新闻内容
血糖监测绕开两怪圈
白轶南、魏雅宁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3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
  纪立农,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郭晓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洪天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250糖友——
  1周至少测全7个点血糖
  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
  关键词
  250俱乐部:
  250单位胰岛素、体重250斤、血糖250毫克,这是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光伟教授描绘的一类患者,并把他们戏称为“250俱乐部”,他们的特点是药物越用越多,体重越长越高,血糖也是越来越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不少250俱乐部成员都是被培育出来的,即不正当使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虽降下来了但体重不断增加,进而增加胰岛负担,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使前期药效下降,同时也陷入药不断吃、体重不断增,血糖不下降的恶性循环中。
  其实,250现象出现的根源还是在用药上,如果像GLP-1类似物或者DDP-4抑制剂这类能够根据血糖高低,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再早10年出现,肥胖患者将大幅下降。
  小建议
  血糖定期测:建议一天注射一次胰岛素的人至少每天要测空腹血糖,在就诊前一天还要测4~5个点的血糖;如果注射两次胰岛素的人至少要测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当然最好要测4个点,早晚餐前餐后;要打四次胰岛素那每一餐前都要测血糖,甚至夜间还要加测血糖。
  记录监测结果:测完血糖,最好将每次的结果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比如今天吃什么东西、吃多少,一段时间后自己总结一下,如果发现某一种食品使血糖增长幅度特别大,可减少这类食品摄人,以减少血糖波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天配:对250糖友来说,稳定控糖很重要,大可不必为降低血糖值而天天这不敢吃,那不敢碰,结果给低血糖钻了空子。别以为血糖低了就一定是好事。事实上,任何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出现低血糖,其主要表现是出汗、心悸等不适;常发生低血糖且达严重程度者,还会造成记忆下降等脑损害,及心脏功能异常。
  小建议
  1型糖尿病的血糖较难控制,监测频率要勤一点,血糖波动很大的,一天就要测全7个点血糖。2型糖尿病在治疗开始或调整药物剂量阶段监测肯定比较勤,等到血糖平稳,阶段监测的频率可以降低。
  相关阅读: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事业发展部,联合默沙东中国推出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优化管理平台,目的是研究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情况、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并通过不断优化血糖管理方案,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疾病。
  两盲糖友——
  测血糖“315和3对半”原则
  健康时报记者 魏雅宁
  关键词
  两盲糖友:
  盲目用药:第一次就诊拿药后就开始到社区医院继续拿药,从不做血糖监测。
  盲目监测:虽然监测血糖,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监测,也从不对监测结果做记录,更不会判断自己近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是否良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对于盲目用药的患者,什么时候再来医院找医生帮忙呢?一定是心脏难受了或视线模糊了,等这个时候再看,血糖已经非常高了,就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而盲目监测的,一个月后拿着血糖仪找到医生说,电子的,过去一个月的数据全在这里呢。这样的患者着实让我们着急,因为他们的血糖肯定是没控制好的。
  对于两盲糖友,胰岛素患者可用“315监测方案”,非胰岛素患者可用“三对半监测方案”。
  小建议
  “315”血糖监测方案,即每周3次血糖监测,每月1次复诊,复诊前监测5个点血糖。目标血糖值为:空腹血糖4.4~6.1;非空腹4.4~8.0。
  另外,根据胰岛素种类不同,还有更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基础胰岛素使用者:每周测3次血糖,分别是早餐前、早餐后和晚餐后。
  预混胰岛素使用者:每周测3次血糖,分别是早餐前、晚餐前和晚餐后。
  所有患者复诊前一天:无论是星期几,需监测5个点的血糖:即早餐前后、午餐后、晚餐后和睡前的血糖。
  “3对半”监测方案则对非胰岛素使用患者比较适用。具体内容见下表:相关阅读:
  纪立农教授在近日举办的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媒体开放日上推荐老年人使用大屏幕的血糖仪,如强生稳豪倍优血糖仪,不仅数字超大、清晰,5秒钟出结果,而且按一个键就能阅读使用说明,即使子女不在旁边,老年人也能轻松使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