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5月23日> 总第829期 > 07 > 新闻内容
别再做“冷感族”
李玉梅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3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最近热映的电影《最爱》是讲述一对艾滋病人的爱情,但影片的实质却是对人性冷漠的一种深度揭示。片中的那些艾滋病患者,被村民们畏之如虎、躲之不及,那所废弃的小学成为他们躲避冷漠的孤岛。
  现代社会里,何止是对这些特殊病人的冷漠,很多人甚至对这个社会都冷漠,他们个性里总有让人捉摸不透的冷淡,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总是拒人千里之外,让人感觉他们冷得无法靠近,被人称为“都市冷感族”。其实走进他们的内心,你也许会发现另一个他。
  “他们不是为了装酷或者内心冷漠,而是习惯了用淡漠的表情伪装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这是他们的保护色。其实慢慢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们个性里也有温暖和脆弱的一面,他们渴望安全感。”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郝世胜说。
  在同事眼里,40岁的张明(化名)总是显得有些神秘,仿佛与大家格格不入。比如,对于单位的群体活动,张明似乎漠不关心。大家凑在一起谈论一些敏感话题时,他也做出一副不关己事、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直到有一天,同事小李偶然在饭店遇到张明和同学聚会,这才发现了张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多年的发小和同学面前,张明成了另一个“张明”。他一反平日里的寡言少语,而是穿梭在一大群人之中,对每一个人都照顾得周到细致,绝不顾此失彼;还不时讲些有趣的笑话,滔滔不绝,把气氛调节得极为热烈。原来,张明并不是平日单位里的那个“冷感族”。
  郝世胜说:“像张明一样的‘都市冷感族’在现代社会并不鲜见。他们多见于35岁以上的人群,步入社会近十年左右,多年的打拼和历练,使他们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由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他们把冷淡和清高写在了脸上,总是和其他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不大喜欢热闹的场合,总让人捉摸不透的冷淡,他们其实就是用“冷感”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和不安全感。
  多些“热度”并不困难。郝世胜建议,每天多问候一声父母,多传递给同事一个微笑,多陪妻子聊聊天,多看看明媚的阳光。不要害怕说出自己的心事,试着多和朋友交流。因为只有家人和朋友才能给你想要的安全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