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22年07月22日> 总第1907期 > 12 > 新闻内容
胃肠间质瘤不是胃肠癌
健康时报记者 田茹 实习记者 武星如整理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2日  查看次数:  
 胃肠间质瘤不是胃肠癌
健康时报记者 田茹  实习记者 武星如整理
      受访专家:叶颖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外科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中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脏转移癌的诊断治疗等;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7月13日是我国首个胃肠间质瘤关爱日。胃肠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间叶组织的肿瘤,虽然不是“癌”,但由于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权威名医科普直播栏目《人民名医》邀请权威专家,对胃肠间质瘤的防治做出详细解答。
               胃肠间质瘤和胃肠癌不同 
   叶颖江介绍,胃肠间质瘤与胃肠癌是不同的。首先在原发部位上,胃肠间质瘤可以在任何部位发生,只要具有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和基因学特征就可以叫做胃肠间质瘤。其次,胃肠间质瘤的特性较胃癌肠癌更温和。胃肠癌有易复发、易转移的特点,但胃肠间质瘤主要是以膨胀式生长对周围器官造成挤压,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以腹腔、肝转移为主。
      50岁后筛查胃肠间质瘤
   在临床研究中还没有与胃肠间质瘤明显相关的发病因素,且胃肠间质瘤早期症状不显著,容易误诊、漏诊,从发现、诊断到治疗都需要额外留意。叶颖江介绍,目前看来胃肠间质瘤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到70岁人群。
   叶颖江建议,50岁以上人群最好3至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果有高危因素,比如直系亲属有胃肠癌、息肉等病史,则建议40岁之后就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
   胃肠间质瘤治疗有两种方式 
   叶颖江介绍,胃肠间质瘤对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不敏感,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两种。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胃肠间质瘤的手段,能够达到完整切除,但如果手术中可能影响到其它脏器,首先会使用靶向治疗,通过药物缩小肿瘤后在进行手术切除,且术后可能仍然需要使用靶向药物。
胃肠间质瘤治疗有两种方式
叶颖江介绍,胃肠间质瘤对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不敏感,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两种。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胃肠间质瘤的手段,能够达到完整切除。但是治疗手段的选择需要综合的评估,如果因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较高,手术中可能影响到其它脏器,就需要先使用靶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通过药物缩小肿瘤后再进行手术切除。
此外,由于恶性胃肠间质瘤复发风险高,术后可能还需要靶向药物进行控制。
恶性胃肠间质瘤有复发风险
叶颖江表示,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与其原发部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例如发生在胃部的胃肠间质瘤相对生长缓慢,不易转移;而发生在小肠、结肠、食道等部位的胃肠间质瘤侵袭性更强,需要格外注意。此外,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决定了其复发风险,恶性程度越高,术后越容易复发。
叶颖江建议,对于低危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建议每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持续至少5年,5年后可降低复查频次;而正在治疗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则需要每3个月复查一次,且复发转移患者需要长期保持这一复查频率。
基因检测助力对症下药
基因检测目前在胃肠间质瘤的诊疗中被广泛使用,对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用药都有重要意义。叶颖江建议,有条件的患者最好都做基因检测,一方面可以辅助诊断,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靶向药使用的准确性。此外,基因检测还能帮助医生判断胃肠间质瘤的转移和复发风险。
胃肠间质瘤并非疑难杂症
叶颖江表示,尽管胃肠间质瘤相对罕见,但其并非疑难杂症,目前的治疗方法都能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症状。中晚期的患者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担心,坚持适度锻炼与健康饮食,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