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字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主任医师 陈 萌
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步入秋冬时节,到底应该如何养阴?
其实秋冬养阴的关键在于“养”字,顺应秋冬时节的自然规律,而非单纯进食补药。
多静少动
中医讲“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秋冬时节应多静少动,注意避免过大的身体损耗,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有助潜藏精气血津液。
下午3点开始进入“人体黑夜”阶段,应减少或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等舒缓的运动方式。此外,秋冬季节可增加待在室内的时间,通过顾护阳气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
酸收甘补
秋冬时节适宜选择口味偏酸、偏甜的饮食,比较能够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例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精缩尿等,有利于顾护人体阴液,减少阴液流失。
甘味滋补和中,能够扶助体内正气,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偏荤偏细
与春夏相比,秋冬时节的饮食可偏荤、偏细。
适当多食热量较高的肉类,做成汤后食用更利于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细粮所含热量高于粗粮,也更易被人体吸收,适合秋冬季食用。
一些重点人群应更加关注秋冬养阴。例如,体质偏弱,容易生病者;具有肤色较深、体型偏瘦、活跃好动等特点的体质偏阳者;以及40岁以后精力、体力逐渐下降,代谢能力减弱者,均应加强身体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