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20年10月30日> 总第1741期 > 05 > 新闻内容
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心理养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钱志亮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30日  查看次数:  
  最近,网上流传了这样一则视频:在湖北武汉地铁站,一女孩双手插兜,两手空空,同行的妈妈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等车的期间,疑似是因为妈妈带着她坐错了地铁,女孩连踹了妈妈六脚。旁边的路人看不下去了,上前挡了一下,女孩差点动手打了这名路人。但事后,这位妈妈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样子,甚至还安慰女孩说没事,让她别生气。
同样是孩子,另一段视频则温暖了很多人:在成都地铁上,一个小男孩在妈妈休息时,用手给妈妈垫着当枕头,还帮妈妈背包。据车上的乘客说,男孩一开始坐在妈妈旁边,但他把座位让给了另一位推着婴儿车的阿姨。
对比之下,不禁会想,为什么有的孩子懂事体贴、会关心父母,可有的孩子却非常自私专横,甚至会辱骂殴打父母?
原因之一:
“受之无愧”心理
很多不懂得心疼父母、不尊重父母的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对他们很不好,而是对他们太好,被过度的“爱”宠坏了。
当一个孩子被宠坏了,就容易出现打骂家长、随意发脾气、霸道蛮横等行为。
在家里,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用动手做事、家长舍不得管教孩子……这样无原则、没有分寸的“爱”只会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让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建议:父母不能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宠爱过头,而是让孩子过真实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有分寸的爱。
合理的需求可以满足孩子,但过分的、不合理的需求就不能满足,即便孩子哭闹、难过,那是他成长必经的过程:体会生活中的挫折感、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该有的规矩必须给孩子树立好,行为不当就需要接受合理的“惩罚”、承担责任;让孩子尽量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这才是为他的成长负责。
原因之二:
安全感缺乏心理
0~3岁,是孩子最渴望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注的时候,也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如果这段时间,父母没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长大后,又有没有及时地弥补这一空缺,那么,就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淡漠,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还有很多父母爱着孩子,可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语言暴力,常常斥责、否定孩子;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控制孩子。孩子的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情感需求,尤其是感受到来自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接纳、积极的关注、肯定与欣赏。如果孩子从父母那边感受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各种评判、要求、高期待、命令、控制,他只会觉得父母并不爱自己,和父母心与心的距离很远,容易走向反抗、叛逆的道路。
建议:只有感受到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反馈爱,学会爱别人,懂得感恩。
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除了关心学习,也要关心孩子的情绪、想法、喜好,有没有什么烦恼、愿望等。用真诚的陪伴、平等沟通、温暖的鼓励,向孩子传递爱与欣赏。
情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会更自信,和父母的关系也会更好,愿意配合父母,让自己不断进步,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