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四川省安岳县 周 礼
家长要善于观察,认真倾听,掌握好分寸,
并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
坚决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那天,我带女儿出去散步,路上正好碰见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我赶紧对女儿说,叫叔叔。虽然女儿没有吭声,但朋友的注意力还是立刻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朋友热情地说,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女儿生性有些胆小,尤其是遇见陌生人时,她一句话也不敢说。我担心女儿的沉默令朋友尴尬,于是抢先一步回答说,思诗,6岁了,这孩子面子浅,你别见怪啊。待朋友离去后,我批评女儿说,刚才叔叔问你话,为什么你不回答呢?女儿不服气地说,我刚想回答,但被你抢先说了,我还说什么呢?顿时,我惊愕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有一次,女儿感冒了,我带她去看医生,医生一见面就问,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
本来这个问题应该让女儿自己回答,毕竟她才是真正生病的人,但我考虑到孩子年龄尚小,不能完全描述自己的症状和病情,于是我替她说道,头晕,流鼻涕,咳嗽,没有食欲……随后,医生又问,小朋友,你在哪所学校读书?几年级了?这一次,我没有替孩子回答,而女儿却不吱声了。
见此,我责备道,真是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没听见阿姨问你话吗?女儿仍然一言不发,弄得我十分尴尬,只好继续替孩子说话。
一直以来,我总是责备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说话,现在我才明白,问题全出在我的身上,是我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致使孩子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总是有意或者是无意地充当着孩子的“代言人”,比如:替孩子说话,替孩子穿衣服,替孩子系鞋带,替孩子背书包……于是,孩子渐渐失去了表达权,申辩权,独立成长权。
很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好,还觉得帮孩子解了围,而事实上,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影响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可谓好心办了一件坏事。
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认真倾听,掌握好分寸,并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还孩子独立自主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去表达他的思想,完成本该他自己完成的事情,坚决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林 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