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31日> 总第1535期 > 16 > 新闻内容
悲伤过度真会让人“心碎”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中医心病科主任医师 陈丽云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31日  查看次数: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中医心病科主任医师  陈丽云

  人在悲伤过度时有可能患上心碎综合征,严重者有可能真的会“心碎”致死。

  心碎综合征也可以称之为“应激性心脏病”。应激是指身体在遇到外界环境变化时做出的反应。一般是指在受到巨大的精神刺激或者强烈的情绪变化时,心脏承受不了而致病,表现为心肌梗死、左心功能障碍,甚至猝死。

  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重不一。通常在大的事件发生后,患者情绪受到强烈刺激产生极度悲伤或愤怒的心理时,在某时段中可能会有身体不同部位痛苦的感觉,如头痛、晕眩、咽干舌燥、消化不良、肌肉无力、胸闷憋气等症状,严重者则出现心肌坏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颤,甚至猝死。

  临床女性多见,尤其绝经后、中老年妇女为著,可能与女性的血管比较细,对精神压力的耐受性差有关。

  古代医学中早就提出“七情内伤”理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通常不会直接致病,但是如果突然、剧烈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容易导致机体损伤,出现类似心脏病之症状。

  针对心碎综合征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大量肾上腺素释放入血损害心脏的结果。即当人们遇到过量或突如其来的“情绪压力”时,身体会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其中肾上腺素水平比正常水平高30倍,甚至比心肌梗死时还要高4~5倍)。这些物质对心脏来说犹如毒素,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损害心脏。

  心碎综合征的表现与急性心梗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心碎综合征只是心肌出现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管腔基本正常,而心肌梗死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本身的病变。

  不过,心碎综合征患者一般预后比较好,因为通常患者心脏本身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虽然自觉症状比较严重,但危险性相对不大,一般数周或数月后,随着患者情绪平复,同时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其心脏功能通常可恢复正常,大多数患者能够完全康复。但是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预后与当时的具体情况有关,严重时也可发生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平时,通过心理调节也可以预防心碎综合征的发生。包括:暗示调节,用积极的心态暗示自己,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放松调节,即自我放松训练,主要是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对身体各部位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以缓解应激损伤;呼吸调节,情绪紧张时,做深呼吸可以减缓症状。

  还有一些适合女性的心理调节方法,比如自我合理宣泄,包括倾诉、大哭、唱歌、弹琴、绘画等;自我情志转移,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上去;自我理性升华,充实自己,提高抗压能力;自我适度让步,从心理上获得解脱,减缓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自我遗忘,学会忘记不愉快等。必要时也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