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7月17日> 总第1522期 > 10 > 新闻内容
老人是这样上当的!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 陈子卓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7日  查看次数:  

  “神药”“神医”“神器”……老年人的消费力越来越强,而不法商家的套路也越来越多。

  老年人为啥总中“迷魂术”?面对“魔高一尺”,老人如何“道高一丈”?

  老人更易被情绪左右

  老年心理学家Kircanski等人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被骗,关键在于情绪!

  “情绪”与“理智”自打出生,就像一对水火不容的双胞胎。

  当个体处于高“唤醒”情绪,也就是“大喜大悲”时,人们面对复杂的任务就会犯更多的错误;面对诈骗信息时,也会更关注其中的奖励线索,从而忽视那些让他们三思的因素。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正是利用了孟获在怒火中烧(高情绪唤醒)时,面对“逃跑”的蜀军(奖励线索)做出的深入追击的命令(错误决策),从而,让孟获束手就擒(“诈骗”成功)。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指出,随着年龄渐长,老年人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体验,也更“偏爱”那些和积极情绪有关的信息,即“积极效应”。

  一方面,由于生理灵活性下降,老年人更难调节自己高唤醒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无论是欣喜若狂还是悲痛欲绝,老年人从中“走出来”都要慢一些。

  另一方面,GANE(GlutamateAmplifiesNoradrenergicEffects)模型指出,老年人对情绪信息的偏好,与其所在的情景有关。

  也就是说,老年人情绪越积极,就越容易被积极信息(通常是诈骗广告的欺骗手段)所吸引。所以,“情绪”可能更是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阿喀琉斯之踵”。

  头脑发热时明天再说

  高唤醒情绪会让人在诈骗面前变成束手就擒的“孟获”。

  研究还发现,情绪唤醒程度越高,购买意愿也越高,也就是头脑越“发热”。

  我们说,老年人更难应对这种“头脑发热”的状况,这也使得他们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那么,老年人该如何应对呢?

  面对这些不法商家这种利用“情绪心理战”设计的诈骗陷阱,老年人又该怎么应战呢?

  老人要学会回避那些高唤醒的销售情景。对那些看似有利可图的“天赐良机”,一定要多一份警惕心理;

  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做出决策,尤其是在自己大喜大悲的时候,人们往往运用直觉,而不是理性来判断事情。

  我们也建议老年人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应对“头脑发热”,可以把并不十分迫切的决策“放到明天”,在情绪冷却之后,相信老年人会运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做出更理智的决断。

  隔断骗子与老年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可能性是有必要的。老年人空闲时间多、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更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这也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因此,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