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6月29日> 总第1517期 > 10 > 新闻内容
老人带孩子注意啥?
喻 进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9日  查看次数:  

  有人说“孩子,是婆媳关系的分水岭。”

  生娃前,和和气气,生后,日子越来越难过。

  每当和儿媳发生矛盾时,老人都会觉得“吃力不讨好”——我放弃了退休生活,像个老保姆一样,让你继续追求梦想,拼搏事业,可你呢?要么嫌菜烧得油,要么就是觉得说话有口音带偏了孩子……很伤人心。

  但不可否认,有些老人带孩子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不说,对孩子不好;说了,又伤老人心。

  那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带孩子要注意点什么呢?

  别太自信

  多看点育儿书籍

  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凭感觉,全按自己那套经验教育孙子,比如“恐吓式教育”——“再不乖,你爸妈就不要你了!”

  在老人当爹妈的年代,没有互联网,自然没有那么多的信息来源可借鉴。

  有时间的话,老人自己或拜托子女帮忙找一些育儿讲座的视频看看,或是参加一些育儿讲座。带孩子时,既利用老经验,再学习新育儿经,带起宝宝更加得心应手,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别太宠溺

  拒绝隔代的补偿心理

  有一些老人,因为当年生活条件所限不能给孩子丰富的物质条件,或者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所以就会出现“补偿心理”,想要一下子都补偿给小孙子小孙女,于是很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

  所以,爷爷奶奶在带小孩的过程中,还是要把握适度原则,该表扬的就表扬,改批评就得批评,更要理智对待小孩的物质需求。

  别太较真

  与子女教育步调一致

  老人的育儿理念跟子辈确实存在不同,这是不同文化环境造成的,所以,有些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面对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

  首先应明确一点,绝不在孩子面前爆发情绪;其次,对于非原则性问题的处理,要淡化,不要过分强调区别,而是强调共同点,求同存异,与子女保持步调一致。好比说家长规定孩子不准吃糖果,但是老人却在孩子的软磨硬拖下最终软下心肠给孩子买了;再比如老人给宝宝做好的一件事,被家长看到后直接否定。这样长期下去既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而且还容易加深家庭矛盾。

  别太逞强

  育儿重心还在子女

  孩子和父母是最直接的亲子关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亲也不能取代直接的亲子纽带。

  当老人感到带孩子体力或精力上力不从心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来,不要因为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儿子儿媳,就感到不好意思,比如:适当向子女“告假”,说准备跟老伴儿两人去旅游、去体检,或参加老年大学,无暇分身带孩子,或者建议子女在孩子两岁左右(或更早、或更晚),报名一些口碑较好的托儿班,这样于全家而言,都不失为一种更巧妙的选择。

  老人应当有过自己幸福晚年的权利,如果总是背负着亲情的压力来带孩子,相信这样情绪下带出来的孩子也会沾染负情绪。带孩子,老人也要学会见机行事,不要太逞强,育儿重心终究在子女身上。

  从子女的角度思考,老人帮着带孩子,是情分,尤其是婆婆。也许一句“妈妈,你辛苦啦”,能让老人家心里温暖上好几天,觉得再累也不算什么,因为有人理解,所以一切都是值得的。

  (喻 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