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27日> 总第1501期 > 13 > 新闻内容
放养不是放纵
国 馆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查看次数:  

  这些年,放养被很多父母捧上了天,孩子要快乐、要自由、要释放他们的天性。看上去很美,实际却糟糕透顶。很多父母根本不是“放养”,他们眼中的放养,其实是放弃、是放纵。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无作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任性和无知,他们选择了闭眼,也选择了放弃作为父母的责任。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写道: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层普遍实行协作培养,大致可以理解为“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放养”。所谓“放养”不过是底层人民无奈的选择罢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教育他们的孩子。

  作家毛南见过一位妈妈,读了某位著名专家的书之后,决定效仿他的育儿方法——放养。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妈妈从来不管;至于学习成绩,兴趣是最关键的,决不做任何强求。三年过后,成绩基本都是垫底。她不明白,为什么到头来会是这种结果?

  放养出来的孩子,根本没有实力同精英家庭的孩子竞争,放养的代价可能是,你将永远失去上升的通道。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教育学者丁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家里之前来了一位美国客人——一位三年级的小姑娘。像所有小孩一样,小姑娘对糖果没有丝毫抵抗力,吃完第一颗,还想吃第二颗。她问妈妈,是否可以。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小姑娘只好平静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欢讲国外的教育多么自由、多么先进、多么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却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自由的前面,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坚决不能做。

  (国 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