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
请别留下遗憾
生育题材的纪录片《生门》一播出,我便认认真真地追起了剧。生与死的角力,坚持与放弃的取舍,无不在妇产科高度浓缩。每一个宝宝的诞生,都令我流下悲欣交集的泪水。
妈妈患有严重的颈腰椎病,无法提拿重物,每回坐车都需要戴腰托和颈托,否则不能承受车辆颠簸造成的冲击。两年前,我和妈妈参团去南方旅游。我背着一个双肩包,把她的大部分随身物品放在包里。在景点游玩时,妈妈几乎每隔一刻钟都要问我,“包重不重?吃得消吗?东西拿一点出来给妈妈拎吧!”
南方暑热,汗气蒸腾,我很快变得不耐烦起来,总是皱着眉生硬地回答她“不重,不要拿出来”。我那时完全没有体会到,一个饱尝病苦的颈腰椎病患者,是多么害怕孩子因为用力不当而重蹈自己的覆辙。
有一日,我们从景点A赶赴景点B,导游称车程约5分钟。由于上车匆忙,妈妈没有提前戴腰托,还放在我包里。大巴启动不久,忽然猛地一个急转弯,妈妈示意我赶紧把腰托拿给她。而我,竟鬼使神差地说出了这两年来最愧悔的话,“5分钟就到了呀,不要拿进拿出了!”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宝宝再过两个多月就要出生了。第一次从B超屏幕上看到他圆圆的脑袋、小小的身体,无限甜蜜涌上我的心头。30年前,妈妈应该也是如此期待我的到来吧!而如今,让她牵挂了30年的那个小不点,却这样伤了她的心。
在我们这样过于克制情感表达的家庭,父母从不讲“我们想你”,总是代之以“星期几回来吃饭?”,我也当面说不出“我爱你们”,最多微信发一个带有爱心的卡通表情。
我在想,我要和妈妈一起观看《生门》的回放,妈妈会明白我的歉意和感激。小能/文
病床前
给予亲人温度
重症监护室里,邻床的老人在昏睡。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脸微胖,白净,更显得我亲人面孔消瘦。
探望时间为每天下午三时到四时,陪伴重病亲人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邻床患者的老母已年过百岁,每次我提前到时,在进门大厅里,总看到她坐在轮椅上,等着监护室大门的打开。她由儿媳妇推来,路上需二十几分钟,风雨无阻。即使身体不适咳嗽,戴着口罩也一定前来。
她在病床边,给我留下一个矮小微胖佝偻的背影。只见她用柔软的餐巾纸,轻轻地擦拭儿子有些光亮的额头,一遍又一遍。面对七十岁的儿子,她如同对三岁的婴儿一样哄着,贴着他的耳朵念叨:儿子啊,科学发达了,侬会好的。
我望着她的背影,真想坚持在亲人身边多留几分钟。但是,这里令人窒息,无论怎样努力,结果还是无法逆转的绝望。我还是在监护室关门之前走了。
在回家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从心里发出的念叨声,像一个温度计,量出了我对病床上亲人的温度。我很羞愧,想到明天又要前去,虽然心情依然沉重,但我明白了,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亲人。姚胥隆/文
扫墓时
做个生命教育
清明假期,众多墓园人满为患。拥挤人群中,鲜有年幼的身影。许多家庭有相同默契——不带孩子去扫墓。
假如祖辈不反对,儿女已懂事,不妨带着他们一起去扫墓,给孩子一种仪式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即便不同去,也可以趁清明节和他们聊聊“死亡这件事”。
问9岁的女儿“死亡是什么”,她说:“对死亡不必太伤心,相信奶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我不会忘记她,她活在我们心里。”
许多父母对死亡话题讳莫如深,其实是自己害怕,所以假设别人都怕。孩子如何看待死亡,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如果我们欲言又止,敏感的他们就会觉得那很恐怖;如果我们美化说“永远睡着了”,他们容易胡思乱想,甚至对睡觉心生恐惧。
父母平静认真地讨论生死,孩子才可能了解真相:这是自然规律,意味着分离,无法阻挡。他们继而才会找到安全感,只要心存思念和感恩,家人就永远与我们同在。每年清明节,都是生命教育的好机会,试着告诉孩子们:死亡不是终结,遗忘才是。 曹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