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4月02日> 总第1495期 > 17 > 新闻内容
千名专家研讨放疗新技术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2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毛圆圆
近日,由山东省肿瘤医院和山东省抗癌协会主办,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协办的第十二届济南放射肿瘤学国际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济南放射肿瘤学青年论坛在济南召开。来自国内外约1000名肿瘤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就肿瘤精准治疗、肿瘤免疫治疗进展等前沿问题及肿瘤放射技术新进展进行讨论。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可达到几乎跟手术相同的疗效;内镜配合放疗可有效缓解胰腺癌痛。近日,在第十二届济南放射肿瘤学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的 Albert Koong 教授、廖仲星教授、斯坦福大学 Billy Loo 教授等欧美专家和于金明院士、林东昕院士、程京院士、李兆申院士、董家鸿院士等近千名肿瘤专家分别围绕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肺癌等精准治疗进行交流和讨论。
“放疗+”模式
有望给治疗新突破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做了以《精准放疗的现状与挑战》为题的报告。于院士介绍说,近年来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占的权重越来越大,以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为例,放疗已经达到了几乎跟手术相同的疗效;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说,也能起到姑息治疗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放疗+”的模式也越来越得到认可,放疗+精准医学、放疗+加人工智能、放疗+加免疫治疗都是未来的方向。“放疗+免疫”治疗模式会激发系列分子生物效应,在于金明院士看来在未来将有望给肿瘤治疗带来真正突破。
内镜+放疗
提升治疗效果
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早期的诊断率和手术切除率都比较低,生存期平均只有4~6个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李兆申院士的团队近期正与放疗团队在胰腺癌治疗领域进行多项合作。
李院士介绍说,内镜和放疗已经从过去单一独立的模式,发展到相互融合,促进和互补,而这种融合带给患者的是疗效的提升。
他和团队正在做的一是通过技术把胰腺的肿瘤做一些标记,“跟雷达扫飞机一样,能把肿瘤扫出来。”通过给放疗科提供标志技术,把范围定好,可以帮助放疗科精准治疗。
第二个是通过一种超声内镜技术,把一些放射物质,像碘-125粒子,通过特殊途径放到肿瘤中,让它在近距离范围内进行放射治疗。
第三是针对胰腺癌患者普遍会出现的黄疸梗阻,可以放入一个支架,并且在支架上放置碘-125粒子,就可以减轻黄疸,又能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还有就是缓解胰腺癌患者的痛苦。”李兆申院士说,肿瘤如果最后侵犯到神经末梢,患者就会非常痛苦。在这个阶段就可以通过内镜,跟放疗科大夫一起,通过局部放射治疗的手段,把神经破坏掉,进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放射治疗
亟待培训和推广
除了难治的肺癌、胰腺癌,精准放疗在鼻咽癌、食管癌等也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遗憾的是我们癌症患者,不管是接受放疗的数量、精准放疗的普及程度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于金明院士解释说一是因为国内的放疗设备不足;二是,专业医技人员匮乏、治疗技术相对滞后,放射肿瘤学科的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急需加强;三是很多癌症患者对放疗不了解,认为没有用,或者害怕副作用大,有些患者甚至不知道放疗是治疗方法还是诊断方法。
为此,于金明院士领衔举办了多届放射治疗国际会议和培训班,培养大批放射肿瘤医师,在人员、医疗技术方面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针对我国高发的第一大癌——肺癌,在本次会议期间,山东肿瘤医院的于金明院士、邢力刚教授等还开办了第一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培训班,并邀请了国际著名的放疗科教授和物理师授课,为我国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领域培养人才,让更多患者获益。
与此同时,在本届论坛上举办了放射肿瘤学青年学者学术演讲大赛,由 2017年发表优秀论文及著名国际会议口头报告的青年学者做学术演讲,并邀请国内著名专家进行现场评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