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郑启仲: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国医堂主任医师
周正: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
高山: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
冯斌: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春节期间几天的
大吃大喝下来,
孩子很容易出现
各种脾胃不适
的症状,
给爸爸妈妈们
推荐一些食疗小方,
节后可以给小家伙们
好好调养一下脾胃。
IC供图
孩子脾胃功能本身就不完善,再过食生冷就容易脾胃虚寒。孩子会出现肚子胀、肚子疼、不爱吃饭、手脚发凉、大便稀溏或者大便干、舌苔白,吃点温热的会舒服些。
脾胃虚寒:喝点姜糖水
郑启仲:对于脾胃虚寒的宝宝推荐一个简单有效的小验方,就是“姜糖水”。生姜切上3片,加上一小碗水,大火烧开后换成小火再熬上5分钟,然后倒入碗里,把姜片夹出来扔掉,再加半勺红糖,一搅,甜甜的。
姜糖水是个老偏方了,生姜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红糖有和中助脾,温阳散寒的作用。而且,这两味食材都没有什么副作用。
个子低、身体瘦、声音不响亮、大便发干或发稀、身上的肉松松的不瓷实、头发黄或稀少、面色黄等,有这些症状的宝宝,大多是胃强脾弱,他们吃得虽多,但运化不好,光吃却不长肉也不长个儿。
胃强脾弱:熬山药大枣粥
周正:改变胃强脾弱,很多家长认为要健脾啦。事实并非如此,对于这类宝宝,关键在于“通”。
中医有句话叫“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意思是说,脾脏要想强健不在进补,而在于运化了多少。孩子能不能长身体关键不在于吃了多少好的,而在于将多少营养物质输送到了全身。所以“调理脾胃当以通为补”!注意,胃强脾弱,胃不是真的强,主要是脾弱比较明显而已。
山药大枣粥对付胃强脾弱效果很好,不用拘泥于量,熬大米粥的时候加上,给孩子喝就可以,这道粥气血双补,既可以调补五脏还有行气的功效,可以常吃。
有些孩子,口臭重,大便也酸臭酸臭的,就像臭鸡蛋一样;晚上睡觉时会特别不老实,一会儿趴着,一会儿又仰面朝天;小一点的孩子还会一阵阵地哭;睡觉磨牙;有的还爱咬人,伴有手脚心发热,这些多是脾胃积热。
脾胃积热:烤个鸡内金饼
高山:孩子胃有积热时,胃火上延,胃中食物腐熟的味道上行到口腔,就会表现为口臭,顺着肠道拉出来就会大便发臭。中医说,脾主肌肉四肢,所以脾胃积热的时候会手脚心发热。因为有积食,所以夜里睡觉会趴着睡,这样肚子舒服一些;但是还有热邪,所以有些孩子还会四仰八叉躺着睡,有利于散热。脾主升清,脾脏要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头目心肺,如果脾胃积热,热邪会上行到头部,这时孩子会烦躁,不好好睡觉,白天爱咬人,晚上爱磨牙,还有的会一阵阵地哭。可到药店买鸡内金1个,研成粉,加到100克面粉里,给孩子烤个焦黄焦黄的小饼让孩子吃,效果特别好。也可用薏米熬粥喝,健脾、利湿、清热。
宝宝的脾胃又弱负担又重,所以很容易出现脾胃不和的现象。有些爸爸妈妈说,我家宝宝胃口好着呢,根本不用担心脾胃问题,其实胃口再好的宝宝,如果吃得不适宜,还是会出现积食、消化不良等脾胃不和的情况。
脾胃不和:煮些薏仁水
冯斌:宝宝吃多了还可买些薏仁。薏仁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对脾胃功能的恢复有好处,喝薏仁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起到调理脾胃的辅助作用,也可以给宝宝喝大米汤。此外,对于因吃肉类食物过多引起的积食,糖炒山楂最有效。将适量红糖放入锅中,用小火炒化,再加少量水,放入去核并切碎的山楂,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对消化不良伴有腹胀的宝宝,可吃点白萝卜汤,白萝卜半个,切片,煮30分钟,具有开胸顺气、健胃的作用。对脾胃不和较久、面黄肌瘦或腹泻日久属于脾胃气虚的宝宝,山药大米粥有良好的功效。山药和大米各100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净与山药一起入锅熬成粥,滋阴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