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2月06日> 总第1481期 > 04 > 新闻内容
关注:炒西葫芦致癌风险高?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6日  查看次数:  

  关注理由:从2017年就有“炒西葫芦致癌风险高,告诉家里别吃了”的消息流传,最近又出现了,炒西葫芦真的致癌?

  这不是一个新消息,而是香港食物安全中心2013年发布的。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报告中,炒熟的西葫芦丙烯酰胺含量接近薯片。西葫芦的含水量高达95%,只有约5%的固体。在煎炒中虽然会失掉一部分水,但含水量还是很高。而测出的丙烯酰胺含量竟然跟薯片(高淀粉、几乎不含水、经过高温加工)接近,实在是非常惊人。当然,这个数字是否可靠,有待于其他检测来验证。而且,炒西葫芦虽然会产生丙烯酰胺,但是每天吃大概一斤以上,才可能超过安全量。

  丙烯酰胺产生的条件是高淀粉制品经过高温烘焙或者油炸。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检测数据,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三类食品是: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平均含量为0.509 mg/kg;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薯片、薯条等),平均含量为0.477 mg/kg;早餐谷物类食品,平均含量为0.313 mg/kg。不过在同一类食品中,不同样品的检测结果相差巨大,比如每一类都有超过5mg/kg的样品。

  2005年,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根据已有资料,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结论是“某些食品中含有的丙烯酰胺可能会成为公共卫生问题(may be a public healthconcern)”。

  不过,现在并没有丙烯酰胺摄入量和致癌风险之间的关系数据,也就无法建立“安全标准”,只是建议公众应该注意膳食平衡,少吃高温油炸的和高脂肪的食物。

  温馨提示:不管这个数字是否可靠,避免煎炒,尽量用蒸煮的方式,总是有利健康的。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