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8年01月26日> 总第1478期 > 11 > 新闻内容
中年空巢也是一道风景
综合编辑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6日  查看次数:  

  人算了一笔账:二十几岁结婚,一两年生孩子,

  一个孩子十八九岁长大离家,父母四十多岁必然面临“空巢”。

  有些家庭中年空巢偏就成了问题,甚至成为危机。  

        孩子离家成“空巢老人”

  刘女士的儿子考取了南京的一所高校。9月,夫妻俩高兴地把儿子送入大学的校门。儿子有了新的生活,可刘女士夫妻却忽然觉得生活不再充满快乐了。

  原来,儿子一直是三口之家的焦点,家庭生活也都围着儿子转。突然,儿子不在身边了,两口子心里顿时空落落的,一下子竟然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

  48岁的孙先生,独生女儿大学毕业后随男友留在了外地省城。国庆节假期,女儿带男友回家。应该高兴的事儿,可孙先生夫妇就是高兴不起来。越是假期该快结束,越是难受。女儿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夫妻偷偷抹眼泪,觉得日子没了阳光。

  其实,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没有学会独立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一体化倾向。亲子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失去应有的独立性,两代人掰不开、扯不断。

  所以,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如果子女不依赖他们,就觉得失落。孩子离开了自己,就心里不舒服。  

        内心空虚,丈夫成了“最佳替补”

  45岁的甄女士说:送儿子报到回到家里时,一打开家门,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了。原先摆满复习资料的桌上,如今空空荡荡;以前为收拾儿子的房间,面对臭袜子脏衣服,常忍不住念叨几句,如今房間整洁如新,除了对儿子的牵挂,却找不到念叨的理由。

  刚分开那段日子,林女士很不适应,一天到晚总想给儿子打电话,又担心频繁的通话影响儿子学习。林女士便跟儿子约定每晚视频聊天。如果儿子“爽约”,电话又打不通,林女士就常常坐在电脑前等到深夜。

  面对孩子的突然离开,母亲在心理上更难以承受,精神空虚,焦虑不安。这是因为,妻子承担了更多教养子女的任务,在孩子离开后,妻子的失落感更大。孩子离家,妻子的生活重心很容易转移到另一半的身上,来寻求心灵的相互慰藉。于是,丈夫成了妻子心中最好的“替补队员”。

  可丈夫由于生活本来就较少受孩子的影响,生活没有因为孩子的离家发生大的改变。而且大多正处在事业的黄金期,很难顾及到妻子的心理。

  因此,妻子心理需求往往不能满足。越得不到满足,她就越想抓住丈夫;越想抓住丈夫,丈夫就跑得越远。  
        切断“脐带”,重新学习独立

  空巢的中年父母,要从心灵深处树立起独立意识。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学会照顾自己,独立安排好生活,做好自立养老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要丰富生活,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应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

  在孩子还没有离巢前,父母就该心理有所准备。必须意识到,亲子只能相伴一程,真正能长久相伴的是夫妻。有了主动的心理调控,孩子离巢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孩子离巢后,做到不过分关注孩子,更不苛求孩子定期与父母联系。与孩子心理上“保持距离”,强化独立精神。

  周女士的女儿上大学后,很快调整好。年轻时,周女士是文艺活跃分子,尤其喜欢舞蹈。因忙于照顾女儿,这一爱好虽说没有放弃,也总是不能尽兴。如今,她加入了社区文艺队,利用闲暇时间跳舞、编舞,尽情享受快乐,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摘自2017年12期《大众健康》杂志,马志国/文  

        转移目光重温二人世界

  魏先生夫妇的孩子去外地读书,日子过得一样惬意。孩子离巢后,夫妇俩每天一起晨练、买菜、做家务,周末约朋友爬山、逛公园,隔段时间,夫妇俩就旅游一次。空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夫妻感情也历久弥深。

  在孩子刚离巢的特殊阶段,夫妻二人应彼此更加关心,重温二人世界的生活,如共同做家务、走亲访友、培养新的爱好等。丈夫应给妻子更多关爱,弥补孩子离家带来的不适。

  但妻子也不能过分依赖丈夫,完全靠在丈夫身上,要重新找回自己的世界。只要你愿意,没有孩子的陪伴,自己完全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