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烦死了”、“我很焦虑”……这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却也是大多数人心理的折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2~3亿人存在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自身健康,而且不利于营造和睦的社会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迫在眉睫!
活动背景:近日,由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主办,京师博仁(北京)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承办,健康时报等支持的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心关爱基金启动仪式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专家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2亿~3亿国人有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2亿~3亿人存在心理问题。据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赵蓬奇理事长介绍,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凸显,包括老年人的抚养问题、留守儿童的管护和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暴力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干预问题、困难群众的救助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到,“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同样,在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在海量社会心理需求和国家重视下,加强心理服务,建立行业标准、工作模型、管理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四不六缺状况待改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区各部门也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不明显。心理行业仍然存在着“四不”现象、和“六缺”现状。“四不”,即不知道、不会做、做不好、做不到;“六缺”,即缺少多种心理服务人才;缺少客户较为认可的产品服务;较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模式;客户群体较少;较缺少客户信赖的品牌形象;缺少责任心的机构普遍存在,影响了心理行业发展进程。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杨智辉表示,到目前为止有300多万人参加培训,获得证书的二级、三级咨询师约有110万人,但大部分咨询师不能执业。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认证的心理咨询师无法承担工作,而另一方面可以承担的人则由于科研等任务没时间做心理服务。
在全国100座城市
打造心理服务示范样板
赵蓬奇理事长指出,中社心关爱基金是以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为宗旨的慈善公益组织,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而设立,着眼健康群体的六大层面,服务十大领域,倡导践行促进心理行业健康发展十大方针,助力达成心理行业发展十大任务,为发展心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证。
为了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促进心理成果实践转化,惠及十大领域,在100座城市的各领域打造心理服务示范样板,中社心关爱基金特别推出第一个项目工程——“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并于第一期将启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之校园行项目、社区行项目、心理咨询基地项目。此外,分别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共建心关爱研究基地,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共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心理服务2.0时代即将来临”,中社心关爱基金执行主任孙啸海表示,搭建“心理行业扶植平台”很必要。中社心关爱基金将通过工作分解、人才体系化培养、实践教学、五级专家扶植团队、资源共享平台、二十大保障机制等多方保障,推进“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的落地与执行。打造心理服务示范样板,初步形成心理服务新业态,建立能够自我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为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幸福中国的战略目标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