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小楼老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
搞破坏
很多孩子到一岁左右,开始出现一些让父母匪夷所思的“破坏”行为。比如把所有抽纸都抽出来,扔东西制造噪音,将所有盒子、柜子门都打开,想将手伸进插座等。
当孩子身体运动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大幅提高。这个“搞破坏”时期实际是孩子人生阶段的“实验期”。这个阶段孩子会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周围的事物。每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意义,什么都想要亲自摸一摸,打开看,摔打一下,用眼睛去看,用身体去了解这件物品。
但这些行为常会被父母误会是“没规矩”,因为有点像在搞破坏。其实这个阶段不必要着急管教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实验”,让他们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求回应
当孩子会说话后他们看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急切想让妈妈、爸爸去看。这种让父母配合自己指示的行为,是孩子想要了解更多事物的信号,这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可能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能力。他们可能会“咿咿吖吖”指着一件东西,努力引起父母的注意。在这个时候,孩子发展出了“兴趣”和“好奇心”,想要了解更多。
这时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指示”,告诉他多一点相关信息。比如,如果孩子指着一朵花发出“啊啊”的声音,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这是花”,让他知道正确的名称。甚至可以抱着孩子走到花前面,让他摸一摸,闻一闻,告诉他颜色和气味。
有时孩子会很急迫,不用手指,而是拉扯父母衣服来引起注意。这时父母不要焦急,看看孩子是想表达什么,可以将孩子带到他想了解的物品前,尽量不要忽视孩子这种渴求“了解更多”的行为。
沉浸在自我世界
两岁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玩耍时会旁若无人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不想和别人说话也不想被打扰。
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期。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玩耍、思考,当孩子需要父母时他们会主动呼喊父母。刚开始孩子可能独自玩耍几分钟,渐渐延长到十来分钟、二十分钟等。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会一点点变长。
窘困以及内疚
大概3岁时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会发展出来,如羞愧、尴尬、内疚、骄傲等。但这个阶段孩子不可能“客观”评价自己,他们依赖外部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好是坏”。
一旦发现自己做错的地方被发现了,他们很容易感到羞愧。而常被过度表扬的孩子会骄傲自大。
所以3岁后父母要善于觉察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帮助他们更加“准确”的评价自我。
任性
大概4岁左右,有些父母会发现孩子变得很“任性”。他们会不断表达负面情绪,让周围的人都不快乐。或一直用自己知道的有限办法解决问题,不知变通。
其实父母看来的“任性”是孩子的一种“毅力”。说明他们已能觉察到生活中“不如意”的方面并且特别想要自己去解决。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解决问题”能力有限。
此时若父母没觉察到这一点,容易批评孩子。上一点已经说到孩子常依赖外部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只有批评没有建议,会让孩子自我评价越来越低,渐渐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渴望。当发现孩子处在困境中,烦躁不安,钻牛角尖时,父母要克制住想要批评孩子的心情,给孩子解决困难的建议。
摘自:小楼老师心理课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