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
近日,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上传来消息,失传的南派阿胶工艺得到抢救性恢复,在国内多次报道驴皮荒的局面下,其逆势推出,克服了不少难关。
阿胶热,养驴冷,新鲜驴皮靠自己
阿胶是传统的滋补上品,补血圣药,而自明清时起,阿胶因制作流派逐渐分为北胶和南胶。众所周知,阿胶的生产原料就是毛驴皮。而南派阿胶当年失传最大的问题正是驴皮,而且是新鲜驴皮。
据上药药材董事长、总经理陈军力先生介绍,传统南派阿胶又被称为驴皮胶,坚持采用鲜驴皮(即原皮)而绝不使用腌制过的咸皮,而当时驴产地离上海越来越远,新鲜驴皮运输上也无法保证;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对价格又实行严格控制,生产出来的南胶的成本和出厂价格持平甚至略高,生产还要赔本,渐渐就无法维系了。
时至今日,在传统养生热潮的驱动下,大众对阿胶这一滋补佳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与之相悖的却是近年来却屡次传来中国闹驴荒的消息。我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毛驴存栏数量逐年下降,降到目前不足600万头。
驴皮短缺卡住了阿胶生产的咽喉。而这次伴随南派阿胶挖掘整理工程的上海援疆办的扶持项目则有备而来:上药药材旗下神象将与毛驴之乡喀什共建现代化养驴基地,并将南派阿胶工艺引入南疆,科学、量化标准配合传统工艺,重点解决道地原料的问题。不仅解决制作阿胶的毛驴来源,而且还能扶植当地养殖业发展,也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功效好,工艺繁,就地生产传技术
南胶的失传还因为制作不容易。根据73岁的原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技术科科长应阳生老先生回忆,南胶工艺延续江南的精细,以黄透、油头为特色,外形成小块也区别于北胶的大长条。
根据古法传统,熬胶师傅们选用驴皮,依古法纯手工操作,最大限度去除杂质。整个熬制制作过程繁复精细,对时间、温度、空气、湿度、膏体质量都有着严格要求,非有几十年经验的技师不可以掌握。
凝胶、切胶、摆胶、晾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严苛要求,因此南派阿胶既可以气血双补,又不会引发上火生痘。历代南派阿胶多作为达官贵人的私家典藏,很少见于市面上,在解放后更是以外销出口为主,那时买这样的阿胶甚至需要批条子。
南胶曾经由上海药材公司上海中药制药厂生产,然而到如今熟悉南胶生产工艺的老师傅们,最年轻的也有七十多岁了,南胶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陈军力表示,为抢救传统工艺,恢复南派阿胶生产,上药神象做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和准备工作,除了解决驴皮问题,还积极寻找走访原先亲手炮制过南胶的老师傅、老工匠,邀请这些熟悉南派阿胶生产的古稀老人们进行详细的座谈论证,让南派阿胶前道处理“两面光”的古方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用了大量时间测试、调研,以现代科学、量化标准配合传统工艺和原皮。最终,还将这些技术带到援疆项目中,就地生产,长期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让道地药材走上了“一带一路”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