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减压门诊遇到过不少病情反复、用药无效的焦虑症患者,他们对治疗的信心极大受挫,甚至质疑医学、质疑自己,更严重的会因抑郁而导致自杀。焦虑症治不好有很多原因,其中,两大关键性的心理因素就极容易被忽视。
第一,高期待。“高期待”的人追求完美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高期待”却会严重干扰疾病的治疗。不少患者会因为一开始对自己的症状太过担忧,对治疗效果太过期待,过于美化效果而忽略了治疗本身可能带来的疗效不佳、副作用等后果,所以,一旦结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就会一落千丈。
高期待意味着追求完美的状态,“我做了,得到的效果必须是100%,否则,就意味着失败”,正如“我接受了治疗,就不能再出现焦虑情绪了”。哪怕这个焦虑情绪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但一旦再次出现,还是会揪起对于焦虑症复发的紧张。
此时,我们应该告诉那些焦虑症患者,不要苛求不出现任何焦虑反应,要知道,人人都会有的焦虑反应,如果你在追求一个“不焦虑”的标准,那么你真实是在追求将我们从一个“病人”治成一个“超人”。
第二,渴望改变焦虑的态度。抛开“症”不谈,其实任何一个情绪本身都有“信号”作用,情绪是为了促使我们达成某种行为趋势而存在的。例如,焦虑情绪反映的是我们内心中渴望做好但却缺乏信心的感受,所以,面对焦虑情绪时,常用的方法就是“做事”。
但是,有时在加快做事速度时,焦虑症患者会觉得更加焦虑,他们会下意识地想做到更好,加快自己的行动速度,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越是着急做些什么,就越感到焦虑。究其原因,还要从焦虑的分类上来谈。
焦虑分为情境性焦虑和特质性焦虑。情境性焦虑是由于遇到了让自己焦虑的事情,例如考试、当众讲话等是因为有“事”才焦虑,事情出现前,焦虑情绪最严重,当事情结束后,甚至事情正在推进中,焦虑情绪就会下降;而特质性焦虑是一种焦虑的情绪背景,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使得这种焦虑往往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无关,事情出现时,焦虑的反应与常人程度不同,而即便没有事情,自己也会感到焦虑。所以,有些焦虑症的患者想通过加快速度做事改善焦虑,是不管用了,因为他们是特质性焦虑。
焦虑症患者想要真正治好自己的焦虑症,其实也不难。首先,要先做好两个心理建设:第一个是接纳,第二个是放下。如果没有这两个态度,即便是有药物治疗,也会让焦虑反复缠身。
接纳,是指接纳不完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允许自己体验到那部分原本不想要的体验,接纳意味着敞开胸怀,迎接一切的到来。正如当你打开窗时,就要做好准备,第一个飞进来的,可能并不是清新的空气,而是苍蝇,但是只有允许这个不完美的存在,打开窗你才真正可能迎接到清新的空气。
放下,是指放下与自己的情绪“较劲”的态度。如果过去的做法是一有焦虑情绪,就要赶快做些什么来试图让自己放松或转移注意,也可以尝试着静静地观察这个情绪的存在,既不去回避它,也不必尝试干预它,可以看一看,过一会儿,这个情绪会发生些什么变化。这就是静观(Mindfulness)的练习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体验。而静观技术之所以可以疗愈焦虑,其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培养这两种心态,帮助我们从一个病人,回归到一个心态健康的人所应有的“该焦虑时就坦然地面对焦虑,不必焦虑时就放松”的状态。
长期坚持建设这两种心理,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焦虑的状态。智 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