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人是最不尊重别人隐私的,同学聚会,几年不见的同学能把你问个底朝天,还美其名曰“关心”。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芬兰,排个队恨不得离你十米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不仅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其所接受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愈发注重隐私的语境里,我们或许该反思下“中国式关心”,多一点“芬兰式空间”。
芬兰人对隐私空间的讲究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他们连在等公交的时候,都会彼此默默拉开平均1.9米的距离,这就是“芬兰人等距排队法”,因此落了个世界上“最社交恐惧民族”的称号。
这种私人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概念,还体现在他们与人交往的“哲学”中。芬兰人没有与人寒暄的习惯,他们不擅长说客套话,如果不知道该说什么干脆就保持沉默,在他们眼里,沉默一点也不尴尬。
芬兰人喜欢保留私人空间其实与自身国情息息相关。芬兰地广人稀,550万人居住在3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里,也就是说1平方公里内只有18个人。充足的地域空间让芬兰人习惯了拥有自己和维护他人的隐私和空间。
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却容纳了13亿人口,也就是说一平方公里之内就有138个人。遇到一线城市的早晚高峰,地铁上1平方米内可能就有18个人了。在这个人口位居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大多数中国人只要出门,就会面对“人山人海”的景象,哪里还有什么私人空间可言。
另外,内敛的性格与国家文化也使安静少言、保持距离的习惯深深种在了芬兰人的基因里,他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秉持着不打扰到别人的宗旨,“芬兰式排队”映射的则是自身环境所影响的对于私人空间的尊重。
反观国内,中国传统思想中则是追求“热热闹闹”,骨子里“抱团取暖”的倾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但私人空间却没了。但是中国人讲求的亲近有时候让人不那么愉快,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过分八卦别人的隐私……很多时候,侵犯了别人的私人空间所带来的,并不是关系的亲近与亲密,而是疏远与隔阂。
追求私人空间的人其实是在享受自己的隐私感,这种隐私感也是一种私密感。著名心理专家张晓平解释,现在人们的隐私感表现为“做自己的事不希望别人打扰,很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真正的私密其实是让我们有一个思维不被别人干扰、思考的节奏不被打乱的一个状态,是内心的愉悦和安宁,不单单是表现在行为和形式上。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无所事事,但就想要一个人待着,不愿被人打扰,这就是自己的私人空间。
私密感太重或者太轻都不是好事。私密感过重可能会引起一些社交障碍,与别人过于隔离了。然而完全没有私密概念的话,很可能会在一不小心就侵犯了他人的私人空间,打扰了别人的思维节奏。给彼此留一点私密感,即使我们不能像芬兰人那样拉开距离,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人多一点心理上的空间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