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1月24日> 总第1460期 > 07 > 新闻内容
抱歉,我没那么好
心理咨询师 代桂云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4日  查看次数:  

  有一些人无论在外人眼里多么成功与优秀,他们都无法掩盖内心的声音:“我没那么好”、“我不配”、“我骗了大家”……

  1978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冒充者综合征”。

  冒充者综合征,是指那些按照客观评价标准,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的人却不认可自己的成就,认为自己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自己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这种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

  冒充者综合征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两类:

  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在过度夸赞中的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

  另一种是因为孩子在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儿时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绩时被告知那只是侥幸。这两种极端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

  一般来说,在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下,一个幼儿是根据自己的体验从内到外构建的自我概念,他们在与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人的互动中,体验到自己是可爱的、快乐的、有价值的,他们会构建起“我是好的”这种基本的自我概念。

  但是,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是逆向创建自我的,一个小男孩把一个玻璃杯摔到了地上,他觉得很好玩、很快乐,但是他的母亲却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他的行为做出负面评价,母亲告诉他,“你很坏,你一点都不可爱。”

  如果类似情境一再发生,小男孩逐渐依据父母的评价,从外到内构建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往往是负性的:“我不好”、“我很坏”。而且,他的自我概念与个人体验是不协调的,这也是心理失调的原因。

  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与客观事实相抵触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扭曲事实,而不是调整自我概念。

  因此,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往往无视外在的“成功”证据,或者将成功的证据扭曲为“别人看走眼了”、“我只是运气好”这种信息。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自己呢?

  和别人分享这种感觉。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可以选择信任的同伴,说出自己的害怕和焦虑,与周围的朋友增加沟通,不断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并相信这些判断;也可以向咨询师倾诉,从中获得真诚、真实的支持和认可。

  作好记录。不但要记录生活中能做好的事,也要记录下拒绝认可成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分析和反思,时间久了你会慢慢意识到“自己是个骗子”有多么可笑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