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些声音让人忍无可忍,比如指甲刮过黑板发出的声响,叉子划过玻璃的噪音,之所以听者难受,是因为它们的频率在2000~5000赫兹,是人类耳朵最敏感的频率范围,会引发大脑中的听觉皮层(处理声音反应)和杏仁核(掌控消极情绪)之间产生交互作用。
然而,另外一些人讨厌噪声的方式则让人费解,他人吃饭发出的咀嚼声也可以让他们暴跳如雷。
2014年《临床心理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全世界人口中,20%的人有这种情况。研究者们特意为他们这类人发明了一个医学新名词“恐音症”。
恐音症,顾名思义,就是对声音感到憎恶。不过,这种症状的患者可不是对大家都讨厌的尖锐刺耳的噪音反应激烈,而是对周围人发出的一些重复性的声音,产生过度情绪反应。
80%的这些触发声音经由口中发出,比如喝水、咀嚼声、呼吸声、打喷嚏声……不过,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声音也都可以是触发因素。这些声音只是周围人正常活动时发出的声音,有的时候甚至很轻柔,比如吃薯片的沙沙声,远远达不到噪音的级别,然而恐音症者却会感觉到恼怒甚至愤怒,一些患者还会以口头或者身体攻击的方式回应这些噪音的发出者。
大脑扫描仪显示的结果表明,真正原因是恐音症患者的情绪控制系统出现了异常。当患者听到了触发声音时,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都会显著增加,这些大脑区域的过度反应会引发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增加的心率和出汗。
那些恐音症患者,并不是因为性格或者心理原因才对一些声音过敏,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大脑出现了异常,这也说明恐音症确实是一种生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