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许只是随口一说,但孩子会信以为真
松松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长大后成为像李小龙、成龙一样的武打明星。一次,松松在观赏李小龙演的一部电影,看见演员在电视里挥动双截棍那帅气的样子时,他不住地叫好,还跟着嘿嘿哈嘿地模仿起来,并对爸爸说:“你看我舞得是不是很好?以后我也要和李小龙一样,成为一名武打巨星,先在中国成名,然后到美国闯荡,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我这个武打巨星……”爸爸嘴里“啧啧”两声说道:“别做梦了,你还想当武打巨星,连书都读不好,以后能找到个工作就不错了。”松松听了爸爸的话很是灰心,不愿再跟爸爸探讨梦想的事情。
为人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是好的期盼也要与现实情况结合。不要只懂得让孩子埋头苦读,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特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或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无法预料社会的艰难险阻,梦想可能与现实脱节,或是相差太远。但是作为父母,不该轻易用一两句话就将孩子心中熊熊燃烧的希望浇灭。
孩子在设定梦想时,没有掺杂任何功利成分
萱萱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了,她最大的爱好是看花。一次,妈妈问萱萱:“萱萱已经是小学生了,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呢?”萱萱眨了眨明亮的眼睛,认真说道:“我想像花卉市场的那个阿姨一样去卖花。每天看着那么多鲜花,该多高兴呢!”妈妈听了萱萱的回答,说道:“卖花算什么理想?要是干这种工作的话,妈妈还用供你读书吗?你还需要奋斗吗?简直太让我失望了。”
萱萱完全没想到自己说出喜欢的事情,居然会遭到妈妈的批评,感到十分沮丧。孩子在梦想的萌芽时期,说出的想法可能有些不够理智,但却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最纯真的声音。他们在设定梦想的时候仅仅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没有掺杂任何功利成分。如果家长将此归结为“没出息”或是“不争气”,便对孩子冷嘲热讽,很容易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合理判断,从而令孩子感到迷茫。
每一位为人父母者,也曾在幼小时许下过心愿
多多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为了培养他的专注力,父母给他买来各种玩具车模型,让他自己摆弄。此后,多多最喜欢的玩具就变成了汽车模型,特别是卡车模型。
一次,妈妈开玩笑地问他:“多多这么喜欢卡车,长大后想做什么?”多多说:“我要当一名卡车司机。”妈妈问:“为什么要当卡车司机呢,怎么不开小轿车?”多多说:“轿车太小,卡车又大又高,能拉很多东西,我要把我所有的积木和小汽车放在里边拉走。”看着多多说话时认真的样子,妈妈不禁说道:“好吧,那多多以后就当卡车司机,不过卡车那么高,上去很不容易,所以多多要多吃饭,长得高高的才行。”多多为了赶快长高,早日当上卡车司机,晚上吃了很多饭,连平时最不喜欢的青菜也乖乖地咽了下去。
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作为父母如果用梦想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孩子的未来,否定他们不够“高尚”的梦想,实际上也否定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抹杀了孩子的童真和快乐,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压力和自卑。
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需要父母给予认可和鼓励,父母应该为孩子打开尊重的大门,允许孩子在自己梦想的天空自由飞翔。况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梦想不分崇高与卑微,只要付出真诚与努力,勇往直前,梦想再平凡也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图为2017健康中国摄影大赛参赛作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周吉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