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日前发布。共识有两大亮点:一是,用自我指尖血糖监测也可以评估血糖波动;二是,建议使用降低餐后血糖能力强、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来管理血糖波动。
不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是否还有简易且靠谱的办法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答案是:采用指血血糖(自我血糖监测)数据,通过简单计算评估血糖波动。
7个血糖值
评估血糖波动
为什么要计算血糖波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医师李玉姝表示,血糖波动对糖友的危害很大,最严重的就是低血糖造成的昏迷很有可能导致糖友丧失生命。长期的血糖忽高忽低,还会造成炎症反应,引起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提前发生和增多。
共识推荐,糖友可以在一天内的7个时间点自我监测血糖,分别是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的血糖,然后通过以下三个公式计算自己的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早餐后2小时血糖值-早餐前血糖值)+(午餐后2小时血糖值-午餐前血糖值)+(晚餐后2小时血糖值-晚餐前血糖值)]/3,当PPGE<2.2mmol/L时则是正常的。
日内最大与最小血糖值之差(LAGE)=一天内最大的血糖值-一天内最小的血糖值,当LAGE<4.4mmol/L时是正常的。
日内多点血糖的标准差(SDBG)的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出一天中7个时间点的血糖平均值,再用7个时间点分别减去平均值,平方后再分别相加,得出值再除以6,得出的值再使用数学上的开方。当SDBG<2.0mmol/L时是正常的。
选择药物有技巧
除了计算自己的血糖波动,共识也提示糖友,引起血糖波动的两个重要原因是餐后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所以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选择“降低餐后血糖能力强、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李玉姝建议,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都符合这类条件,可单独与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促泌剂联合应用,帮助糖友更好地平稳控制血糖,但是要注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药物。
对于胰岛功能弱的1型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以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来说,他们都是血糖波动的高危人群,需要时刻警惕血糖波动对身体的伤害。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少食多餐,摄入足够的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运动前还要注意监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