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10月13日> 总第1448期 > 12 > 新闻内容
叛逆的背后是错误的沟通
执业心理咨询师 王金现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查看次数:  

  面对十多岁的孩子,许多父母会有诸多吃惊、愤怒、担心等复杂情感,

  因为很多话说出来后,孩子听不进了,或不听了,甚至根本就不给说话的机会,

  他们的眼神中开始有了不在乎、漠然、拒绝、愤怒等,行为也变得另类,我行我素。

  难道这就是叛逆期吗?

  作为家庭心理治疗师,从个人经验来看,孩子的叛逆显然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亲子沟通出现了阻碍。

  不平等的沟通是无效的

  比如很多孩子希望养一只猫或狗,但相当多的父母对孩子养猫狗有自己的顾虑,养宠物会不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学习,养宠物的卫生、防疫等麻烦怎么解决,家里其他人不喜欢小动物怎么办等。

  于是,在跟孩子进行沟通时,有的父母选择了说教、要求、指责的方式,他们通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孩子讲一些千真万确却没用的道理,如学习很紧张,养宠物会耽误学习;每天要喂食,洗澡,还要防疫,太麻烦了。还有一些父母直接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孩子提要求,比如你要多跟朋友交流,怎么可以天天陪着一只狗;课程紧张,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也有一些父母以否定贬低孩子的方式讲话,比如那么大的人了还养猫,不务正业,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这些父母共同的特点:一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二是不能接受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接受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观念和愿望。三是以家长自居,不能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能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交流。所以,他们在跟孩子沟通中,喜欢控制,无法用有效的方式交流。

  有效沟通记好四要素

  要想跟孩子有效的沟通,首先,家长不要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其次,不要居高临下说教,平等地交流情感。

  曾有一位母亲面对叛逆的女儿倍感无奈无助。她的女儿不上学,天天抱着猫玩。在心理咨询中,我了解到,妈妈其实不太赞成女儿养猫,因为担心卫生问题。可她看到女儿抱着猫时的温柔、幸福,甚至感到羡慕。但她讲话时却提了一大堆要求:你必须按时喂食,及时清洁,按时防疫。女儿一脸的漠然,让她很挫败。

  于是,我让妈妈尝试对女儿这样说:看到你抱着猫的样子,妈妈感受到了你内心的幸福感,每个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个养育宠物的情结,宠物是一个情感交流对象。可养猫要面临卫生、防疫等问题,妈妈又有些担心。虽然有时妈妈可以替你做,但妈妈还有工作家务等。所以,希望你能养成照顾猫的习惯。

  那位母亲尝试了之后说,这样跟女儿谈话,就像两个小闺蜜呢喃,很温馨。女儿也很乐意。

  所以,有效的沟通结构上要包括四点:一是讲自己真实感受;二是理解孩子养宠物的初衷,那是一个情感过渡的客体;三是分享要面临的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四是提出自己的希望或建议。您会发现,这样的沟通会收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