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到周五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周末才有时间享受亲子时光,这样的“周末父母”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可是,把孩子丢给爸妈带,你真的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老人:“退休后到大城市打工来了”
远离家乡,投奔都市,很多老人,并不是在老家颐养天年,而是千里迢迢地来到大城市“替儿女带娃”,全年无休地做着一份毫无报酬的“新工作”,老人不禁自嘲,“我们是退休后又到大城市打工来了”。
在2017年中国心理学会大会的隔代教育主体论坛上,原台南大学谘商与辅导学系副教授蔡丽芳认为,在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首先,父母的身体状况允许吗?如果父母身体康健,有充足的体力与精力来照顾小孩,是可以考虑的。如果不允许,则不应强求老人。退休后身体不如年轻时,而带孩子是个体力活,如果你的父母带孩子时总感觉身体不舒服,经常生病,就要考虑让父母休息一阵儿了。
其次,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否可以接受?很多时候,两辈人教育观念的冲突会成为很多矛盾的导火索,让父母带孩子之前,有必要坐下来交流彼此的教育观念,你能与父母达成一致吗?当你觉得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时,是否可以理性地与他们沟通,一起探讨教育的原则?如果做不到,最终影响的是孩子。因此,把孩子交给父母带之前一定要权衡利弊,明确自己在享受到便利的同时是否可以承担其带来的问题。
父母:尊重差异理性沟通
年轻父母和老人之间本就有着文化和观念差异,因此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可能会产生冲突,关键在于如何去化解冲突。
有些矛盾可以通过理解和沟通化解,比如祖父母可能很溺爱孩子,常说“你不用做事,爷奶来做”,这样的话其实不利于孩子培养独立性。可如果一味指责老人,效果肯定不好。这时年轻父母可以让孩子多为爷爷奶奶做些事情,比如给爷爷泡茶,陪奶奶买菜,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和责任感,也加强了隔代亲情。
作为年轻父母,要明白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角色,一味地给孩子物质补偿,不及长久地陪伴,陪伴才是对孩子最深的爱。老人也不是我们的“保姆”,不应把他们对子女的爱看成理所应当,如果父母正在帮我们带孩子,我们给予的不该是挑剔,而是感激。
孩子:还是想要父母陪
0岁~3岁是亲子关系培养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内由亲生父母带是最好不过的。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孙时进建议,父母和老人应回到各自的位置上,扮演各自的角色,不能被代替。
很多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小孩会有被父母遗弃的感觉,会产生“别人的小孩都有爸爸妈妈带,我为什么是爷爷奶奶带,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的思想。祖父母实际上很难真正的“替代亲职”,而让小孩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对自我的期望较低。
台南大学谘商与辅导学系教授连廷嘉认为,希望年轻父母建立和维持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即使不在身边,也要让孩子有归属感、感觉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注、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