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办了过敏性皮炎的科普讲座和义诊。 特应性皮炎有些不常见的名字,如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Besnier体质性痒疹、遗传过敏性湿疹等,但其实特应性皮炎就是种特殊的湿疹,但因为病程长,还是个麻烦病。因此,能尽早锁定病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刘萍介绍,本院皮肤科独创性提出特应性皮炎诊断“中国标准”:一是病程大于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指病情持续发作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左右两侧有湿疹对称出现;二是有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特应性疾病的病史和/或家族史;三是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清总IgE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过敏原阳性至少满足一项。在满足第一条标准基础上,第二条和第三条标准满足其一即可诊断为特应性皮炎。因此,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等的人要格外注意这种湿疹来找麻烦。
义诊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丁晓岚提醒患者,不同的过敏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如果患有特应性皮炎,建议患者定期修剪指甲,以免指甲过长造成搔抓时引起皮肤损伤及感染,另外可采用口服起效快的抗组胺药、外用激素、湿敷等缓解瘙痒。很多人对激素类药物有抗拒心理,这是对激素的偏见。“激素在皮肤科是很有用的武器,起效快、效果好,且用于一线治疗的外用激素只有少部分会进入血液。”丁晓岚介绍,“不必过分担心其副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就可以了。”
另外,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应尽量穿着纯棉、非染色衣物,只需避免食用已确认的致敏性食物,不需过分忌口,因为大部分患者特别是成人患者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