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8月29日> 总第1437期 > 07 > 新闻内容
孩子必上的心理课
健康时报记者 徐 瑶 实习记者 董颖钰 齐 钰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9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徐 瑶  实习记者  董颖钰  齐 钰

  孩子成长中,接受的第一份教育在家庭。当被问起对孩子的人生有什么期望?很多父母心中会冒出一个简单的词——幸福,可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但追本溯源,幸福的根基在于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近日,在由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主办的第11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上,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孩子人格和价值观的建立,提升家庭幸福感。

 

 

  享受学习 追求进步而不是追求完美

  在此次大会上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分享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一个初三的学生试图自杀,幸好被母亲及时发现。孩子的母亲是一位职业女性,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拼命打工赚钱,每天五点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餐。

  孩子醒来后,医生问孩子:“你妈妈对你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自杀呢?”孩子说:“妈妈每次跟我讲,不要求考100分,只要考95分她就很高兴了。可有一天我的数学终于考了96分,高兴地跑回家告诉妈妈,她却问我,那4分丢在了哪里?”最后孩子说:“我觉得我一辈子都无法达到我母亲的期望,我死了,对妈妈是个解脱。”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感觉就像跳高,以前每一次都越不过横杆,后来有一次终于越过了,却发现栏杆又升高了。对于孩子来说,本应感受到的成就感突然变成了挫败感。

  洪兰教授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追求完美。如果家长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孩子只会感到焦虑。

  同时,永远不要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小张为什么能考满分而你不行?”“要向第一名看齐”“小李的作文写得好要多向他学习”,类似的话实际很难起作用。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便会终其一生认定自己就是个笨蛋。我们需要认识到,重要的是孩子有什么能力,而不是缺少什么能力。孩子步入社会是在用长处跟别人竞争,而不是短处。

  心理学中有一个心流理论(即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提出的FLOW,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先生将其翻译成“福流”),是指当人们从事感兴趣的事情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是一种最佳的享受。

  台湾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曾文志教授一直尝试将心流理论用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一位孩子在接受治疗前,十分厌倦学习,上学时总是闷闷不乐。每周孩子最开心的时候是周末跟着父亲到山上打猎飞鼠,他总能把飞鼠射得非常准确。每当打下一只飞鼠,他都特别快乐和兴奋。可是为了学习,父亲不再周末带他去打飞鼠。曾教授就让孩子用乐高玩具拼出一只飞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全心投入,当飞鼠拼好时,他感到非常快乐。

  那么,学习成绩好和能准确打到飞鼠,这两种能力哪个更重要呢?其实很难判断。曾文志教授说,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兴趣和爱好,在专注和进步中获得快乐,并享受其中。

 

 

  合理消费 孩子的财商要从小培养

  财商,被认为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出,如今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良好的财商,在青春期形成,并影响着孩子一生的价值观。可是,现在我们的孩子普遍都缺乏财商!

  “财商教育要让孩子做到合理消费,知道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说。现在大部分孩子没有经历过苦日子,大手大脚的消费现象比比皆是。也许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的财商教育没有做好。

  欧美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当孩子到了十岁左右的时候,家长会将家庭收入对孩子公开。让孩子从小培养金钱意识,告诉他不是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而是要靠劳动来换取,如果不想劳动还想钱多,孩子就容易走歪道。

  例如,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爸妈都是工薪阶层,每月家庭收入2万块,其中5000块要还房贷,2000块要寄给爷爷奶奶,7000块用来支付水电费和日常开销,剩下还有6000块可以用。

  接下来告诉孩子,钱是用来买最需要的东西的,在必须买的东西和想要的东西之间,要优先选择必需品。“我的脚大了想要买双新鞋”,这个就是必需品。“这个月我想再买一个变形金刚”,这就是想要的非必需品。

  如果不买非必需品,就能把钱积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将2000块存入银行,年底就可以买飞机票回家看爷爷奶奶。这种分配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孩子对亲情的重视感,他会更尊敬、关心长辈。钱在必要时还可以帮助人,孩子在无形中受到了付出爱的启蒙教育。

  洪兰教授发现自己上大学的儿子比其他孩子都要节约,问其原因,儿子这样回答:“小时候父亲跟我讲,出门可以走路就不要坐公交车,可以坐公交车,就不要坐计程车。如果担心走不到,早点出门就走到了。”儿子18岁时就不再向家里要钱,靠自己打工独立生活。

  关于什么时候该给孩子零花钱,洪兰教授认为,当孩子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价值观时,家长不应该随便给零用钱。当家长抱怨孩子乱花钱时,应该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让他认为一切消费都理所当然。

  张梅玲教授认为,教育不是上课,而是要融入生活中。家里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可以被赋予教育的含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行为、家庭的氛围,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做给孩子看。提前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金钱管理中,能够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

  化解悲伤

  中国孩子缺少死亡教育

  死亡,在中国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在一些西方国家,老师会让小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家长也会带着他们一起到墓地和故去的长辈说说话,这其实是一种死亡教育,但很难见到有中国家长坦然地与孩子谈论死亡。面对亲人离去的打击时,孩子往往难以承受。

  高雄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前所长廖凤池曾遇到一个6岁的孩子,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淡定,在沟通的过程中,孩子一直表现的很冷漠。接触了很久之后,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说:“我不知道爸爸是不是真的死了,我很后悔我没有记住他的手机号码,想给他打个电话,如果有人接,就代表他没死,如果没人接,他有可能真的死了。我捡到一块木头,就抱在怀里,每天摸他、擦他,想象有一天我流眼泪,眼泪一滴到木头上,木头活过来,那就是我爸爸。”

  虽然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不悲伤。相反,孩子化解悲伤的能力不及成人,对孩子来说,亲人的离世是十分重大的打击,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造成长期的、无法复原的伤害。

  英国著名心理治疗师Lorna Cordwell介绍,当孩子沉浸在亲人离世的哀伤之中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安抚。一种是“失去导向”,即让孩子专注于失落亲人的悲伤,帮助孩子充分表达、体验自己的哀伤情绪,使之逐渐接纳事实,等到深入体验的情绪过去,悲伤的情绪就会慢慢缓解;另一种是“恢复导向”,指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秩序,从悲伤中分散注意力,在新的生活中逐渐恢复。

  廖凤池教授发现,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对人冷漠疏离,是因为他的父母早已离异,而母亲没有让孩子为父亲奔丧,导致他的悲伤情绪郁结于心。随后,廖教授让孩子写一封寄托思念的信烧给爸爸。在朦胧的烟雾中,孩子诉说了一直以来想对爸爸讲的话,在悲伤的哭泣过后,孩子的心情明显轻松了很多。

  “面对哀伤,要经过一个接纳事实、经验情绪、适应环境、纪念重启的历程,只有经历这一系列的过程,将悲伤的情绪充分的表达、体验,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廖凤池教授说。

  而我们在帮助孩子体验悲伤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悲伤情绪,使之得到适当的宣泄而不必加以压抑。要对孩子的感受加以肯定而不是说服,用“我知道你非常难过”、“我知道亲人过世让你很不能接受”代替“不要悲伤”、“不要难过”、“人死不能复生”等话语,要认真的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学会自控  摆脱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是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其实,不只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是一样的。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张侃教授认为,成瘾只是一个现象,只是冰山的一角,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学生的成瘾行为,学习是他们的主业,并不是成瘾导致了他们学习不好,而是学习不好导致了成瘾的发生。孩子之所以会对很多游戏上瘾,是因为游戏能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可以唤起孩子的兴奋,也因此才会成瘾。

  有心理学研究者,曾带领一批孩子从石家庄走到北京,在这个拉练活动中,孩子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互相帮助,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成功并不在游戏当中,之后就有了很多转变。

  进一步地,台湾著名网络沉迷干预大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林旻沛教授建议,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导师”,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之前,对孩子设定期望和界限,帮助孩子理解在电子产品中所看到的内容,而不是将电子产品随意丢给孩子们。

  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伟教授则认为,成瘾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意志力的衰退,使得人们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减弱,因此,控制成瘾行为,尤其是控制青少年的成瘾行为,增强意志力、培养正念专注力是解决的关键。

  林旻沛教授指出,所谓“正念专注力”,是指人们主动地用心去观察每一时刻的心理活动,从冲动、情绪化及不良习惯所驱使的失心状态中释放出来,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仔细体验当下的感觉。例如专注走路、专注听声音、专注思考、专注阅读,甚至坐下时能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

  林旻沛教授建议,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正念专注力”,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参加运动、阅读、思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样既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又能够刺激孩子的脑前额叶发育,增强孩子的专注力和记忆力,让孩子的自控力与自主学习力皆能显著地获得提升。

  洪兰教授认为,养孩子就像放风筝,风越大,线越长,风筝飞得越高,但手中的线却不可以松,这根“线”就是沟通。当家长觉得不懂孩子时,不妨蹲下身,以平等的视角,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