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7月07日> 总第1422期 > 07 > 新闻内容
做你自己你可以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韩 婧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7日  查看次数:  

  来访者W是一个20多岁的男孩子,有着阳光的笑容,礼貌的谈吐。他找到我的时候,很认真地给我诉说他的烦恼: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关注的重点都是别人的看法。我会停不下来去想--我这样说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的笑是欣赏还是嘲讽?他说的话是真实的想法吗?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下意识就会说什么都很客气友好,不自觉地就会保持微笑,但是却很难觉察自己真实的情绪,我只会担忧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无聊,无话可说,觉得我没意思。

  听她说完后,我忍不住问他:你眼中那么多“别人”,自己在哪里?

  他沉默了良久,告诉我:我潜意识里似乎是以别人为中心,做事的动力来自于满足别人的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成就感,这样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后来W告诉我,不仅仅周围人的想法让他纠结和苦恼,随着关注的各种微信公众号增多,大量的鸡汤文励志文心理学理论,结果反而感觉把自己束缚得越来越紧。因为在他看来,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观点,这让他更加摸不着头脑:刚刚在内心创建一个所谓的“好”的标准准备去模仿,没过多久又能看到相反的声音觉得这种方法也可以让自己更好,到头来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迷茫。

  有过很多来访者,他们给我诉说过相同的苦恼:因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以至于陷入自己的想法中无法自拔,在应对他人的过程中,却和理想中自己需要塑造的形象越来越远。

  有一句话说起来都烂大街了,可是做起来的确很难,只要你愿意去尝试,你可以做到的:关注你自己的感受,表达你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观点。

  咨询两个月后的一天,W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代表学校参加一场全国高校的创新项目分享活动,他可以坚定地介绍自己,他可以认真投入地分享自己组的创意成果,他不再期待别人的认可,不再预设别人的反应。

  那一刻,他只是想着好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没有了以往的紧张和担心,好像全世界剩下的只有自己。结果,他收获了全场的欣赏和掌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