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忌讳“死”字,以至于与死亡谐音、同义的词都忌讳。
在中国的文化中,没有死亡教育,只有“长生不老、益寿延年”这些美好的愿望。
然而,死亡却又是无法逃避的一个词,每个人都会迎来这个阶段。临终患者什么样?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们?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不但常常见到临终患者,也守候过这个世界上无条件最爱我的人、被胃癌夺走生命的父亲走过临终阶段。
有一次,送走一位患者后很有感触,我与母亲聊天说,“人要是突发疾病瞬间就死亡该多好”,母亲说“那是修来的福气”。好吧,我努力多做善事,希望能修来这样的福气。
的确,癌症晚期患者,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很多都是医学无法缓解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减轻患者痛苦”在临终阶段有的时候真是“美丽的谎言”,每当这个时候,作为医生的我很是颓丧,也常常感到自己很失败。
父亲没有癌家族史,我的叔叔和姑姑都是高龄,有的104岁,但父亲年仅58岁就患胃癌,这与他文革10年的牛棚非人生活分不开。在他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我把刚刚交往、还不一定是结婚对象的男友,带到了他的床旁,只是为给他一个安慰,因为我是他最小的女儿,也是他最放不下的。即使这样,父亲还是说,不能看到我结婚生子很是遗憾。我相信,这遗憾是很多患者都有过的,也是所有家属和子女心中永远的痛。
父亲是医生,他对自己的病情很清楚,尽管心存遗憾,但他不愿意我们为他辛苦,我们更不愿意看到他受苦。在他生命最后的一个月里,出现了各种症状,也无法进食,我和同为医生的母亲除了守候,就是给他间断地用了止痛和镇静药,没有让他时时“清醒”地感受痛苦。他走得很安详,这也是我至今心里最大的安慰!
癌症患者到了最后的阶段时,性情容易颠覆,原本通情达理、性格温和、体贴家人的人,可能会变得时时发脾气、不再善解人意、挑剔、不通情达理。
曾经有一位患者的丈夫在楼道落泪,我忙上前问缘由,他对我说“我们原来很恩爱,自她病了以后,我放下所有工作精心照顾她,结果昨天却因为粥太热了无法喝扇了我耳光……”我把晚期临终患者性情改变的现象告诉他后,他才不再伤心。
听老人说过这叫“病拿的”,我也没有研究过机理,可能是患者极度失望和恐惧的心理反应吧。所以,这个阶段的患者求生欲望空前的强烈,多数会“疯狂”地积极要求治疗,可我们知道无法“过度治疗”,只能与家属沟通,不能一味听从患者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家属常见的误区是过度治疗,表现在要求给白蛋白、输血、各种中成药,甚至手术、化疗等等,实际上这样的输液对患者仅有的、勉强可以维持自身代谢的肝肾功能造成巨大的负担,只能加速患者死亡,对延长生命没有任何意义。然而,你只要劝解他们“不要太积极治疗了”,马上就会被反问“那就等死吗?”我最头疼的就是听到这一句话,不知怎么回答。
有些医生对临终患者治疗经验不足,问我“患者现在不能进食,按照人体每日生理需求不是要补充3000毫升以上的液体和保证足够的热量吗?”说的没错,但这样的患者还有正常的代谢?输进去的液体能出来吗?能达到出入平衡吗?否则输液都进入胸腹腔和组织间隙,造成胸腹水和肢体水肿,加重患者痛苦。所以对于临终患者的治疗,书本上的东西无法指导了。
患者生命最后几天的表现也是家属关心的,有人说看到患者流眼泪、有痛苦的表情、似乎有话要说、叫他能有反应等等,其实都是些无意识的反射而已。
总之,癌症患者,在能治疗的时候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治疗机会和最好的结果,一旦放化疗失败后进入关怀治疗,临终前就不要疯狂地输液、偏方等等。癌症患者和家属也不要问医生能活多久了,因为医生也不知道。只要我们努力过就够了,家属心安,医生更心安!
临终患者以家属的陪伴、医生的心理安慰为主,不要盲目地应用各种“神招儿”,试图延长患者“痛苦”时间。愿大家有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查体、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最好的防癌措施!
据微信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ku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