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张 昕
“转发功德无量!鸟巢要开慈善富民大会,来京参会者交通食宿费可报销,还可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
就是这样一眼就能识别的假新闻,就在警察大力出动的情况下,也不能阻挡老人们想上当的心。
“都告诉你是假的了,已经辟谣了,为啥你们就不听呢?”
老年人为什么会相信谣言?为什么有时你感觉自己根本劝不了他?
这里正好涉及了一个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老年人的信任。
信不信你,关键“看脸”
老年人完全是“看脸”的!当然这个结论有点夸大,但基本观点还是可信的——决定老年人是否信任你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于你是否长了一张值得信任的脸。
2012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有一篇文章探讨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如何通过面孔判断人的可信程度。对于可信的面孔,老人和年轻人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面对不可信面孔,则出现了显著差异,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其实,这是由于老人的脑岛起到了关键作用。
脑岛的功能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预测决策是否安全等。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在面对不同面孔时,他们的脑岛激活出现了显著差异,老年人脑岛激活更弱。
老人更关注积极情绪
骗子编造的谎言一点都不可信,为什么还有老年人相信?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人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知识,而在于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最吸引人的?
“为了中国人过得更好!”
“不转不是中国人!”
“震惊!为了你的家人快转!”
在这类信息传播的重灾区——微信,遍地都是这样的标题。
其实,这和老年人决策的特点关系很大。
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决策中更关注积极情绪体验。所以当有这样的好事(存50元,可获得10万元的回报)找上门时,他们是一定会趋之若鹜的,但对这件事则缺少理性的分析。年轻人则会判断高收益一定伴随的是高风险,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别让骗子帮老人“行孝”
“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时,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买菜、帮做饭,送水果,陪聊天。老人把我当成了亲孙子。”在最近非常火的一篇名为《我是怎么骗老年人的!》的文章中,一个保健品销售员写道。
老年人渴望亲密情感。如果家人不能满足,就会有其他人乘虚而入,替代家人。骗子往往不会一上来就来欺骗老年人。他们总是循序渐进,一点一点获得老人信任。骗子尚且这么用心,为什么我们反而疏忽了呢?
对子女来说,应尽量创造条件,推荐一些可靠的养生节目和他们一起看,让老人接触科普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多关心老年人身体状况,定时带父母去做健康体检,以判断父母是否需要保健品;在出现轻微病症时及时就诊,避免病重后病急乱投医;更重要的是,平时多打几个电话,多回家看望;鼓励老人参加团体活动,多与同龄人交朋友,身心得到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