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7年06月02日> 总第1412期 > 10 > 新闻内容
把老人的情感需求当回事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刘 颂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2日  查看次数:  

  “儿啊,妈结个婚为何这么难呢?”这句话,是一位来访者的原话。

  当她声泪俱下地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被猛地扯了一下,感到一阵疼痛。

  王女士今年67岁。

  59岁那年,老伴儿因病而去,她从此开始了独居生活,日子过得“一般般”,但也平静。儿子一家三口有自己的生活,工作也不轻松,多半一星期打个电话给她问个平安,逢年过节一起吃个饭,三代人之间客客气气,相安无事。

  两年前,在一次社区组织的活动当中,王女士结识了一位异性朋友,相互间都有好感,而且更巧的是,因为所住小区相距不远,又常约着在街心公园见面,一来二去,好感升华成了爱情,两人决定结婚。

  始料未及的是,当王女士跟儿子谈起这件事儿的时候,家庭的平静被彻底打翻了——儿子的反应很强烈,反对的理由一堆,从“老不正经”到“这个人与我母亲差距太大,不配当我们的父亲”,从“老头骗老太的钱财”到“让我们没有面子”……没完没了。

  最后,为了彻底断了母亲的念想,儿子藏起了来访者的各种证件,搬回家里严加看管。

  几个月过后,王女士到了我这里,这才说出了上面这番话。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是老人插手儿女的婚恋,我们一定会手脚并用地投出反对票!但如果双方的需求换一下位,是儿女想要插手老人的“黄昏恋”(当然,是在老人的另一半离世,或与伴偶离婚的前提下),那为什么我们就斩钉截铁,丝毫不能宽容呢?反而像“白鹿原时代”的族长似的,一定要劈头盖脸,把自己爸妈的这段黄昏恋扼杀在摇篮里呢?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太不拿老人的情感需求当回事儿了。

  似乎老人只有亲情的需求,而没有爱情的需求,当然,也斩钉截铁地回避了老人也有性的需求了。如果我们的爸妈没有符合我们定义的“老人形象”,那就需要拨乱反正。作为子女,真的对吗?

  在传统观念中,老年意味着彻底衰落,也意味着权威、庄重、严肃,社会将老人完全当作了家庭的附属品,很少再有对其个性、心理、尤其是需求的关注。关于老年人的感情和性生活,很多人更是想都不会想的。

  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研究表明,适当和谐的家庭婚姻生活有利于老年人消除孤独感,使其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从而延缓心理和生理上的衰老。所以,即便是为了父母健康,也不该让父母过上孤苦无依的晚年。

  孩子当然有孩子的考虑,比如担心爸妈受骗、担心对方不是真心实意过日子,但这种关心、善意的考虑,应该怎么表达呢?是强硬地把家里的证件材料“没收”,让爸(妈)没法再婚,还是好好坐在床边聊一聊——问问爸(妈)“为什么你要跟这个人结婚?”他(她)到底哪里好?想清楚、想明白了吗?把你的考虑和忧愁也跟他(她)说出来,不要敌对,不要抗拒交流,当然,也要给自己了解家庭新成员的机会,相信自己的爸妈有这个眼力和智慧,在孤独的晚年找到一个合适的,相伴最后时光的人。

  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

  真正的孝,是放手,跟爸妈说一声——你的黄昏你做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