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李岩峰
在中老年人中,经常有人会有“脚跟疼”的症状,尤其是早晨起床后脚跟一着地,就感到针刺样疼痛,有的人在步行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自行缓解,但继续活动后症状加重。还有一少部分人在活动后症状未见改善,疼痛呈持续性加重,前者称为跖底筋膜炎,后者称足跟骨刺。两者统称为“足跟痛”或者“跟痛症”。
“足底筋膜炎”与“足跟骨刺”是病因学的诊断,它们的主要症状相似,且发病多为中老年,有肌肉韧带的老化,同时这类病人有穿鞋鞋底薄且软的嗜好,如球鞋、练功鞋等。临床医生主要通过压迫疼痛点的位置及放射线来区别足跟痛的病因。
不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骨刺的发生与足跟痛并无绝对的关系。
许多长骨刺的人,并没有任何症状的。
这些能感到足跟痛的以上病人过去经常经局部注射类固醇(即封闭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西乐葆,戴芬等),症状均可缓解,但容易反复,且可能会有潜在副作用,目前治疗主要在改变走路姿势(即恢复正常步态)、调整鞋子(穿厚底鞋,垫硅胶足跟垫)、功能锻炼为主。其中功能锻炼作为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做足的各方向被动牵拉,每天半小时,加强跖底跖背的承受能力),比较顽固的疼痛可以穿戴专用鞋垫纠正足部受力进而治愈。
在“足跟痛”中,少见的发病原因还有“足底脂肪垫萎缩”、“胫后神经跟骨支卡压”和“跟骨骨内压的增高”。
足底脂肪垫萎缩原因不明,可能与废用性萎缩、代谢、营养等有关,治疗上用全足硅胶垫即可。胫后神经跟骨支卡压可能伴随着足底不同区域的麻木,查体和肌电图即可诊断。跟骨骨内压的增高症状明显,体征不明显。治疗方法主要以抬高、对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