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抱怨真的很难。
和同事抱怨生活的诸多不顺,回家后抱怨老公懒,抱怨孩子不省心。
这或许是很多女性的生活常态,但也有人能活出不抱怨的美。
王姐是我们小区出了名的好人缘。老人喜欢,孩子喜欢,同龄人也喜欢。因为她的性格心态俱佳,人又孝顺。
她的婆婆半身偏瘫多年,躺在床上,被她照顾得干干净净。她的老公不是独生子,还有一个哥哥,可是从不伸手照顾,偶尔过来看一眼,有邻居替她打抱不平,一样的儿子,干吗都归你家照顾?她笑笑,他们工作都太忙,我又没事,再说了家里有个老人多好!说得轻松,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不容易,只不过她从不抱怨罢了。
美好的向往,从来没有唾手可得的可能,因为生活里总有那么多的无奈,而这些无奈,让很多女人变成了怨妇。
心理学家武志红表示,抱怨这种行为构建起一个“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关系。抱怨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也会扭曲加害者的意图,同时会对倾听者有很强烈的期望,期望倾听者能同情自己,和自己一起谴责加害者。
那人们为何总是忍不住抱怨呢?美国炙手可热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在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里谈到,我们说闲话或抱怨的主因之一,就是要让自己在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至少我不像某某那么糟。”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炜也曾表示,抱怨最初来自人们对现实生活和自己的不满,最初是一种为了减压的倾诉。这些不停抱怨的人,貌似是在不停责备他人或外在环境,其实是在申诉自己内心的某种重要需要。
适当倾诉可以减压,但是如果抱怨超过一个度,会让你积怨更深,压力更大。因为心理对身体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更糟糕的是,女性更容易因为眼界跳不出困局,从而越陷越深,这样只会让负能量层层叠加。你是否注意过,抱怨自己健康问题的人,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
威尔·鲍温在书中谈到,当你抱怨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负面的说词,让你的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烙下印记,而你的想法(心)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身),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
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和神经内分泌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的研究,我们大脑内部的海马体对负面刺激高度敏感,只要暴露于应激源超过30分钟,比如倾听某人在办公室散布恶意流言,就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阻断突触联系、加速细胞死亡。久而久之,反复的负面情绪袭击就会引起海马体萎缩,导致“认知功能的减退,包括保留信息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回到《不抱怨的世界》中,抱怨的反义词是宽恕,是接受,这也正是内心平静的终极境界。
所以,聪明的女人努力开拓视野,充实自己,内在不较劲,外在不抱怨。不抱怨的人生,自会得到最好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