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孩子的药,先加半片,吃一周看看效果。”“这种情况咱们可以减去半片药,记住啊,半片,不能多减,看看效果。”……3月初,我随儿童风湿免疫疾病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宋红梅主任出门诊,看她不停地嘱咐家长,一直在算药,而且很多都是半片半片地算:“您看病,一小半时间都在算药啊?”宋主任仍然看着病历,回答:“没办法,儿童青少年用药,就是得‘精打细算’。用多了,副作用大;用少了,疗效不够。必须得算,得算出用药的平衡点才行。”
“平衡”,也是当天宋主任说得最多的词。要知道,儿童青少年尚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是孩子长个和发育的唯一、关键时期。对于一些需要激素治疗或者免疫治疗的疾病,如果只图药效,孩子很可能激素过量、免疫紊乱,不长个、身体多毛,身心一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把治病和孩子的将来平衡好,是很多儿科专家的用药理念。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内科师晓东主任就说过,门诊中常看到身体肥胖,或者满月脸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就是家长为了让孩子的血小板上去,要求医生多用激素导致的。她说,“其实血小板减少症没那么可怕,遵医嘱坚持治疗就可以。但很多家长就盯着血小板那个数值,一定要用激素把孩子的血小板数弄上去。血小板可能是上去了,孩子的身体、脸、心理都不对了。”
在宋红梅主任的门诊里,记者还发现,只要是来复查的孩子,宋主任都会让他查查眼睛、骨密度和肝功,再给他听听心脏。她说,是药都有副作用,有的伤眼、有的伤肝、有的影响骨量,这些医生都要注意观察、要避免,不能病情控制住了,还得花更多的精力去收拾副作用。看完这些记者真心感觉:孩子病了,把他交给负责任的专家就行;要听专家的建议,不要擅作主张去要求所谓的“数值”、“疗效”,因为你只算了眼前,而专家算的是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