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11月25日> 总第1364期 > 07 > 新闻内容
父亲患癔症的日子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吴益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查看次数: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吴益健
    名词解释: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父亲今年六十四岁,三十岁生日当天开始了三十多年的癔症。
开始说是劳伤,身体不舒服;后来感觉心脏跳得厉害,说是心脏病;十多年前他的弟弟得了癌,他也说自己得了癌。成天在床上呻吟,特别是当周围有人时,呻吟声就会特大。但在医生面前谈自己的大病时,其神态像一个正常人,也常在人们面前激情地谈论自己的病。他好像逃进了疾病之中一般,一面感受着痛苦,一面又享受他的疾病。
十年前我心理学专业毕业,着手分析和影响父亲。父亲从小个子小,力气比不过同龄人,心理难免不受打击。当他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争吵几句就会全身发抖,这是一种恐惧反应,也反映了他难以应对冲突时的应激状态。而我的母亲又强势地接过家庭重担,父亲便顺利地逃进了一个港湾,既痛苦又享受。
我把我的分析告诉我的亲人,他们半信半疑。现实中的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病人,给他一些应有的关怀和帮助,无形中也强化了父亲的病人角色。我明白这些后,便开始了我的影响作用。
耐心地听父亲讲他的病,表面上相信他真的有病,感受和理解他的心理。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含着泪听他骂,忍着痛启发他。在人际中散布他好多了的信息,找准时机暗示他。
比如,去年上半年,母亲与别人发生了冲突,父亲在责怪母亲时,我说:即使母亲是错的,你也应该帮助她。这句话激发了他的保护欲,他振作起来。
其实,父亲的心理病既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也是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与环境家庭有相当大的关系。心理病的产生与发展往往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改变需要微调,也只能漫漫人生修炼路。人的心理时刻在变化,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变化方向。十年了,父亲现在已经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好好地生活,很少在床上呻吟了,家人赞许我的功劳,我却也要说,关键是父亲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