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官秘史》云:光绪患有痰涎壅盛,腹脘胀痛,要太医开补药,太医尊旨,光绪服后日渐加剧。后来,在煎药时下医偷偷在药中加入一把莱菔子,一剂病减,二剂身轻,三剂病愈。说明莱菔子化痰行气消积,有“推墙倒壁之功”。摘编自《莱菔子的传说》。
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主任中药师吴文博点评:莱菔子是价廉用广的药食两用的中药。莱菔入药首载《名医别¼》,而其子(俗名萝卜子)入药则首载于《日华子本草》。中医认为莱菔子ζ辛、甘,性平,具有消食导滞,降气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饮食积滞和咳喘。现代研究证实莱菔子含有脂肪油(如芥酸、亚油酸、亚麻酸、芥酸甘油),还含有芥子碱、莱菔素、莱菔苷等。
莱菔子服用有生、熟之分,《本草纲目》记载,“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重用炒莱菔子,降气通便有“奇效”。炒莱菔子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枳实、厚朴,多用于各种实秘。具体服用方法如下:
临床上对于大便坚硬,便时哭闹,又难于服汤药的小儿便秘患者,可将莱菔子炒熟、捣细。1~3岁者ÿ次服3g;4~7岁者ÿ次服5g。开水调成糊状,兑少许白糖,ÿ餐前顿服,3~4日即见效。对于一些便秘且小便多的老年朋友,可ÿ日服用炒莱菔子细粉15克(分两次服用),饭前或饭后开水冲服,可保持日常大便畅通。另外生莱菔子外用还有解毒消肿之功。如将生莱菔子捣极细,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可治“腋下淋巴结炎”,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