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8月19日> 总第1339期 > 07 > 新闻内容
别总拿网瘾说事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晓明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9日  查看次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晓明)八年前,杨永信采用电击疗法戒网瘾,因手段残忍、过程可怕被网友广泛关注并议论纷纷。近日,朋友圈里又有文章在讨伐杨永信电击戒网瘾。网瘾背后折射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父母

  建立权威

  要讲原则和民主

  网上曝出的这家网瘾戒治中心有一间13号治疗室,任何少年少女,无论之前多么不听话,怎样顶撞父母,怎样大声反抗,只要进了那个房间,40分钟后出来就会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百依百顺,声音轻得像蚊子哼,有的甚至当场向父母跪下认错。

  听信了宣传的父母趋之若鹜,纷纷用骗的,用绑的把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孩子带到这里来。以为只要孩子都听自己的,自己就有绝对权威的父母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什么是权威型的父母?关键是原则性和民主性。

  有原则,懂尊重,这样的父母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这样的父母在你遇到问题时是不会替你做主,而是让你去尝试,遇到困难和危险,他会站在你身后给你鼓励,让你知道他一直都在。不会在你犯错的时候冷眼或者不耐烦。我有原则,不姑息错误,但也会在给你提供帮助和方法的前提下确保下次不会再犯。所以权威是充满人性的、温暖的,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学会足够的生活技能。

  孩子

  是陷入网瘾

  还是在逃避、寻求安慰

  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而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是时时处处干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孩子就会有逆反心理。而所谓的网瘾未尝不是孩子们在高压之下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安慰。当然,现在游戏本身就具有光怪陆离的内容,神秘剌激的过程。

  其实,有瘾不等于有病。“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也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比如烟瘾、球瘾、看书上瘾等等。

  虽然网瘾不再被简单地当作病态来看,可网瘾背后孩子的心理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孩子之所以愿意在网络上消耗自己的时间,除了生活中的一些必须外,家长还需要认真与孩子沟通,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或是同伴关系缺失、或是学业受阻等。一味地阻碍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当然,从小跟孩子一起建立时间分配观念,游戏时间每天不得超过多长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心理治疗

  希望立竿见影

  不如找背后原因

  “网瘾电击疗法”让很多家长觉得立竿见影,孩子回家后非常小心地听父母的话,甚至下跪祈求父母的原谅,再不上网了。

  其实,该疗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并不在于电击本身,而是将孩子过度上网的行为与电刺激的痛苦联系起来,并通过多次电击的方式建立条件反射。一旦孩子想要上网,或者有违背父母意愿的想法时,脑中就会立刻浮现被电时的痛苦。再加上,在戒网中心还有威逼、恐吓、洗脑等“方法”,短时间内“驯服”一个喜欢上网的孩子,绝非难事。

  可是这真的就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了吗?

  显然没有,没有人去关心孩子为什么沉迷于网络,为什么不爱学习,大家最后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端着课本坐在那里安安静静的孩子,跟爱学习有着很大的差距。如果孩子在遭受电击治疗时由于操作不当而健康受损,或者从此变得胆小怕事,岂不是得不偿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