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既庆幸于自己生在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时代,又对刻板的应试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限制和扼杀而感到痛心和无奈。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努力读书,要做个听话的“好学生”,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顶多得到一句不知所谓的“这是为你好”的敷衍。
等我当了妈妈,总想着要比父辈做得好,可遇事时总有些捉襟见肘。我的孩子慢慢懂事后,总想着要成为他最好的朋友,可脾气来了,又习惯于用妈妈的权威压制他,平静后又开始后悔,发誓再也不这样,可他一犯事,总也控制不住自己。如此循环反复,好像离当初自己的那个目标越来越远了。
后来,陪孩子逛书店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兼具妈妈和沟通专家双重角色的罗怡君,带女儿从琐碎的生活小事谈到社会责任,无时无刻不在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本书前四章分别从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中选取了一些常见小事。在家里,孩子迈开独立的步伐,开启对这个世界最早的认知;在学校里,孩子学习处理初级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孩子通过感知生活,见识和了解更多的人和事,学会换位思考;而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视野,让孩子成为心存社会责任感的人。
作者的经验启发我们:面对未来世界的未知挑战,孩子不能被思想的规则和禁令禁锢头脑,他们需要跳出框架,培养与世界对话的智慧和能力。
规矩是尺子,禁令是锁头。但规矩的背后是自由,禁令的背后是挑战。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找出规则的刻度和禁令的钥匙。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规矩,在规矩中挥洒自由;在挑战中理解禁令,在禁令中肆意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