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3月29日> 总第1301期 > 08 > 新闻内容
便秘?张飞来也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9日  查看次数:  
   我第一次知道大黄,是在远房堂爷家里,那次我和父亲回老家去看他,当三代都是中医的三爷得知父亲有点便秘时,让三奶给父亲盛了一碗大黄粥,拿了两块大黄糕,让父亲吃下,并说“马上见效”。真是饭到病除,父亲的便秘,从此再也没有犯过。

  当然,没犯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按三爷开的“饭谱”,经常服用大黄起的效果。将大黄研成细粉拌入大米中,既可熬粥也可以制成大米糕,这种饭食不但能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促进肠胃蠕动、改善肠燥便秘的症状,还能平息肝火、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上火引起的眼睛红肿热痛以及口舌生疮等症。

  按照三爷的说法,便秘容易让肠道的毒素进行二次吸收,还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面色晦暗、皮肤粗糙、口臭等,严重的还可能吸入致癌物质,让患癌症的几率大大提高。所以便秘不是一个小病,一旦患上,就应该立即进行治疗。正因为如此,对父亲的便秘,三爷才在日常饮食里加上大黄。

  三爷说,大黄在中药中素有“药中张飞”之称,它与人参、熟地、附子一起,被视作药苑中的“四大金刚”,按南北朝医家陶弘景的说法,“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正是这推陈荡涤的药理作用,让父亲的便秘在吃过三爷家的大黄饭后,就马上见效了。

  最早记载大黄的,应该是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它说大黄“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而汉代医圣张仲景应该是最善于使用大黄治疗伤寒症和杂病的高手。现在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治黄疸的“大黄硝石汤”、治吐血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祛瘀生新的“桃仁承气汤”等,都与张仲景关系甚密。

  正像三爷一样,古今医家不但将大黄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各种汤剂,还把大黄与一些美食相配,制成大黄酒、大黄茶等饮食,既治病,又防病,一举双得。据史书记载,元朝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就带走不少医疗保健食品,其中带走的大黄酒,至今还在欧美很多国家风行。按照中医“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的原则,不少医家还用大黄防治疾疫。清人褚人获在《坚瓠秘集》中,就曾经转载《宋史》里的一段轶事,说有一年天灾流行,人多死于疫疠,陈宜中以大黄“遍以示人”,“因服大黄得生者甚众”。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参一样,大黄虽好,也不能贪吃。无论是防疫还是治病,都应该对症下药。三爷说,大黄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当然不能多用大黄;年老体弱者、孕妇、月经期的妇女以及哺乳期的妇女,也应该慎用大黄。摘自养生月刊,刘绍义/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振华点评:

  大黄苦寒,走而不守,荡涤肠胃,推陈出新,因其性猛,故称“将军”,确为便秘治疗之要药。然便秘可见于多种疾病,首先应该通过必要的理化检查鉴别是器质性便秘抑或是功能性便秘。针对慢性功能性便秘而言应该首先立足于改变生活方式,例如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等,中医食疗也应该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选用适当的食疗方法。大黄虽好,但非人人皆宜。

  点评专家:李振华,善于运用中西医综合手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消化系统各种慢性病及难治性疾病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出诊,周五上午特需

上一篇 下一篇